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真名士自风流——林毓豪和他的雕塑人生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郭景水 时间:2011-02-15 14:22:02 星期二

林毓豪与雕塑作品鹿回头(局部) 苏建强翻拍

林毓豪自雕像 苏建强翻拍

  他的人生属于雕塑艺术,他的人生只有57年的时间,留给世界的是一个又一个精彩——20多件大型室外雕塑作品矗立在全国各地,380多座人物肖像和小型雕塑,以及不计其数的水彩画,各具神采,其中包括他留下的《神鹿的传说》等一大批以海南故乡为题材创作的雕塑作品和水彩画。

  在参观了林毓豪的雕塑之后,广州美术学院的李公明教授撰文慨叹——人世喧哗,世事嬗替,林毓豪却一心一意地跋涉着他的艺术之途,这蛮好。“是真名士自风流”,真也者,真诚之谓也。

  他独特的艺术气质感染人们至今——雕塑是以形体之外的感觉写形体之内的诗。“能够通过自己的十个指头去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思索,我感到很乐很乐”,林毓豪的艺术之途,是真名士的跋涉。

  幼时艰难 迷上雕塑

  1940年,林毓豪出生于崖县黄流村(今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村)一个贫苦家庭。小毓豪在家乡接受了艺术教育的第一课——每逢节日,村子里的牛车上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小毓豪被妆扮成哪吒,坐在会转动的架子上,在乡村里巡游。

  父母逃荒外出做工的时候,祖父带着小毓豪到关帝庙拜神,祈求父母的平安。神台之上,红脸的关云长威严端坐,两边的金刚罗汉横眉竖目、高大神武。木刻泥塑的神像让小毓豪有点害怕,但也使他感到有趣。后来,小毓豪自己便常常偷偷跑到庙里看神像,然后回家用泥巴捏出一个个“公仔”,做好之后还用破砖盖了一座“庙”供他们居住。

  若干年后,林毓豪自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我实践雕塑艺术的第一课。不知是否这个原因,我这一生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小毓豪一家搬至崖县榆林港(今三亚市)。在榆亚中学读书时,小毓豪的两位老师对他走上艺术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位是班主任老师潘治源。潘老师知道小毓豪喜欢画画,常给他买些图画本。另一位教授历史课的颜老师,他在上历史课时,喜欢结合课文在黑板上即兴画画。有一次讲鸦片战争,颜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躺着抽鸦片的人,惟妙惟肖引起学生满堂笑声。多年以后,林毓豪还清晰地记得,颜老师还在学校开过个人花鸟山水画展。

  艺术探索 倔强追求

  1959年,时年19岁的林毓豪带着亲友资助的100元,到广东省湛江复习投考并在当年考上广州美术学院。入校之后的两件习作《新的一课》、《在田野上》入选了广东省美术展览,给初涉雕塑的林毓豪极大的震撼——贫苦家庭的孩子也可以进入艺术的大雅之堂。

  大学期间的林毓豪,已经初现倔强的性格。一次女裸习作,林毓豪做了一个全身像,老师批准翻成石膏。林毓豪花了一天时间,把外模翻好,用水冲干净,正要拿出水池时,麻绳突然断了,石膏模在地上砸成一堆碎片。三天两夜没合眼,整整87块碎片,林毓豪一块一块地对照、拼凑、粘补。

  在艺术探索领域,年轻的林毓豪胆子也很大。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的日子里,林毓豪最喜欢到学院对面的野地里去散步,尽管那里有很多骨灰瓮和坟墓。有时,林毓豪还会找到比较完整的头骨,挖个坑放上石灰埋好。一个星期后,他挖出来洗干净,用酒精消毒后放在枕边,时时拿来反复翻看,只为熟悉人的头骨结构。

  大学毕业之后的林毓豪,和当时的同龄人一样接二连三地被当时的政治运动裹挟。1970年,林毓豪正式调至广州雕塑工作室工作。之后,林毓豪陆续创造了《家园》、《民警叔叔》、《小将》、《重返山寨》等雕塑作品,有一定的积累。

  与病魔抗争 雕塑作品等身

  1975年,南京雨花台决定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向全国征集大型雕塑设计稿。此后两多年的时间里,林毓豪的设计“三投三中”。最后以林毓豪创作的“九人方案”稿为主,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型的纪念碑群像——《先驱者》。期间,林毓豪曾先后到过南京、上海、苏州、西安、重庆等地去体验生活,先后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上铙集中营等处。

  艺术生命一开始就遭遇挫折。1977年,林毓豪被确诊患上结肠腺癌。但是,林毓豪相信自己的生命不会终结——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强烈的创作欲望,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顽强的艺术生命。

  做了第一次大手术之后,林毓豪开始迈进艺术人生的丰收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林毓豪陆续完成了《青春火花》、《秋妹肖像》、《母亲》、《黄花岗自由女神》、《孙中山先生胸像》等雕塑,并且举办了个人首次雕塑绘画展。

  当时,林毓豪的居室只有8平方米,从床底下到各式架子,一度堆放了100多个雕塑。“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8平方米住了100多人。”曾有同行笑言。林毓豪的名字,随着诸多文艺评论家的评论文章、报刊电视的相关专题报道,成为当时雕塑界的学院派人物代表。

  但林毓豪没有陶醉于此,正是在1980年代中期,林毓豪完成个人创作的提升。在他撰写的个人自传中说道,1986年是他个人创作的一个转折。“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一直是偏重于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主题性的创作,但这一年我却创作了一批变形人体的小稿,一共有20多件,以块面和形体构成多变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思索和情绪。”

  对雕塑艺术的不懈追求让林毓豪高强度地透支身体,他再一次病倒了。1989年,林毓豪再次动手术,切除了大肠和脾。但是第二次手术之后的林毓豪,仍然继续着几乎疯狂的创作态势。大型浮雕《南海风情》、汉白玉石像《飞燕》、铜像《冯平司令》以及若干雕塑小稿,陆续完成。林毓豪当时甚至感叹:“回顾已经过去的日子,觉得唯一能够向九泉之下的母亲、养育我的故乡以及喜爱我作品的朋友和观众、读者作出交代的,是我从来不敢偷懒过一天。”

  心系桑梓 海岛传奇

  六岁迁至榆林港(今三亚市辖区)、19岁离开求学广东,三亚之于雕塑家林毓豪来说,就是一片魂牵梦绕的桑梓地。在家乡,有林毓豪牵挂的母亲、亲人,有小毓豪年少时的青葱岁月,故乡的种种,都进入了林毓豪创作的范畴。大女儿林纾说:父亲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当时的地方官员给予了他回馈家乡的机会。

  从开始筹备,林毓豪主持的三亚著名的《鹿回头》雕塑创作用了长达七年的时间。曾经担任三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的陈人忠回忆,到了最后在雕塑进行组装的时候,林毓豪总是早出晚归,天天步行上下山。在打磨猎手和鹿女的脸部等五官的时候,林毓豪头戴长舌帽,用一条粗大的麻绳拴紧腰部,悬在半空中,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作业。天黑了,林毓豪就用手电筒照明,只见刀斧凿起落处,形象开始浮现。

  不仅是鹿回头雕塑,到了上世纪90年代,林毓豪又接受了《鉴真登岸》群雕。1993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鉴真登岸》雕塑正式亮相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

  三度手术之后不久,林毓豪再度住院,1997年1月,向苍天争取了20年时间的林毓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的林毓豪,带着无尽的遗憾——当时三亚市政府已经同意,在三亚金鸡岭建立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雕塑公园,将林毓豪生平创造的400余件雕塑作品全部放大安放在园中,并且建造一间“林毓豪艺术馆”。

  斯人已去,雕塑公园却未能现身天涯,引来多少遗憾。

  但是,在美丽的海南岛上,并不乏林毓豪留下的雕塑佳作。万宁东山岭上,宋代抗金丞相李纲的雕塑昂然挺立;在文昌,有开国大将张云逸的花岗岩雕塑;在三亚鹿回头宾馆,还有《神鹿的传说》。此外,林毓豪留下了一大批以海南为题材创作的雕塑作品和水彩画:《来自山林的思考》、《浪涛·扬帆》、《南岛姑娘》、《黎明的枪声》、《海神》、《猎手》、《海姑》、《乡情》、《白沙起义》、《拍浪腾空》等。

  林毓豪曾经这样默念:有时我觉得自己是艺术道路上的苦行僧,对美的追寻,对艺术的探索确实很苦很苦;但是当我感受到美的存在、领悟到生命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十个手指头去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思索,我就感到很乐很乐,这是我人生中最高境界的享受。名利权欲,自当等若浮云。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