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民大会堂海南厅,海洋风情依旧。陆欣 摄
1989年刚落成的海南厅有着浓郁的海南特色(原载于1989年3月19日的海南日报)
“海南厅”匾额是书法家启功的手笔。陆欣 摄
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已经落成22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重新装修,迎接了一届又一届来自海南的主人翁们。
海南厅也是人民大会堂在改革开放以后新建的第一座地方厅,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曲折,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就像大特区建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不断发出来自南海之滨的声音。
1989年3月20日,当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海南人大代表们,首次以一个省的身份单独组团,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时,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会议厅——崭新落成的海南厅时,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虽然22年间她的面貌历经变迁,但热带海洋的主题始终没有改变,海南的特色也没有改变,始终在大民大会堂的一隅尽情展示着海南风情。
8个月完成建设
1989年3月12日,人民大会堂海南厅第一次亮相在世人的面前,这里举行了海南厅落成仪式,这一天也就是海南厅正式竣工使用的日子。
此时,距离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只剩下8天,距离新组建的海南省代表团赴京只剩下2天。事实上,海南厅从设计到施工完毕仅用了8个月时间,实现了在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完工的任务。
1988年4月26日,海南建省。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设海南厅。当年8月,海南省开始筹建,具体建设工作由海南省驻京办事处负责。
“我们接到任务后一算,时间真的是很紧啊!”曾任北京海南大厦总经理、当时直接负责海南厅建设工作的郑喜增对多年前的建设经历依然印象深刻。他说,除去准备、设计的时间等,真正留给主体工程的时间也就100天左右。
新增设的海南厅选址在人民大会堂西门三层正中间,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特意为海南选择了这个不错的位置,将这里原有的3间办公室拆并,合起来为一个较大的厅。
“在人民大会堂施工和一般的工程截然不同,施工的各项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如遇上周围的厅堂举行活动,工程还必须停工。”郑喜增说,因此,他们对工程的施工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工人们严格遵守出入时间,作业时噪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出海南厅之前必须换衣服,不把一点土带出去。
由此,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都有了保障。工程从9月底进场,到1989年1月底大部分工程都已经完工。
另一个难题就是经费。海南省当时专门下拨了220万元作为海南厅的建设经费。但当时海南刚建省,资金非常紧张。“我们能节省的都要尽量节省,尽量少花钱。”郑喜增透露“省钱秘诀”说,没有邀请总承包公司,而是利用自己长期从事建设行业的经验,自己找公司分别来做水、电、土建等等不同的项目,光这一项就省了不少钱。
此外,装修施工、灯具、地毯等等都是找的颇具实力的公司来承接,海南厅的装修要求又高、材质又要好,价格往往谈不下来。每当这时候,郑喜增就对他们说:“别看这个项目你们赚不到多少钱,可以后人民大会堂就有你们做过的项目了,这是多大的荣誉,能带来多大的名声!”最后完成整个海南厅的工程共用了110万元,只有预算的一半。
“当时,大家都把人民大会堂海南厅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荣誉感都很强,没有过多计较。”郑喜增回忆说,像设计师的设计费很低,专程从海南来画壁画的画家更是完全免费;还有施工企业,完工后一算根本没赚到钱。
8个月后,海南厅以人民大会堂第30个地方厅的崭新面貌开门迎客。
吊灯画笔锁定海南风情
郑喜增记得,在筹建之初,分管海南厅建设的省领导就定下了基调,厅的内部装饰一定要有海南特色。
海南厅的面积大约240平方米,其中一面是窗户,另一面有两扇比较宽的大门,按照当时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要求,门和窗是不能改动的,因此,剩下的空间就比较小了。如何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充分突出海南的特色呢?郑喜增说,经过项目组和设计师的反复商议修改,决定从两个方面突出海南风情。
首先是灯具和地毯。灯具是点亮一个厅堂的灵魂,郑喜增说,在最初筹建时,曾有一位北京市当时比较有名的室内设计师受邀画过一些关于海南厅的构想图,其中将灯具设计成椰子形状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就把这张图找出来,请设计师进一步完善设计,然后找到灯具厂。这样的灯具该厂从来没有做过,在制作之前还组织骨干技术力量开展了一番技术攻关,按设计图重新做了一套模具,才制造出这套从前没有过的椰子造型的灯具。
在灯具完成后,郑喜增又亲自监督灯具厂将模具当面毁掉,使海南厅的这套椰子吊灯成为风格独一无二、数量也独一无二的绝版灯。正对着椰子灯具的地毯也采用了和灯具风格一致的椰子花纹,上下相互呼应。
其次,也是装饰的重头戏,壁画。根据设计,除了有窗户的一面,剩下3面墙上都要悬挂大幅壁画。根据当时省领导的指示,画家从海南画家中选择。郑喜增记得当时有4个海南画家受荐来到了北京,先熟悉海南厅的环境和风格,画一些小图,再最终决定由谁主笔。
符福生就是这4个人之一。当时他已经40多岁了,还只是海南大学美术系的一名讲师。凭借着他长期以来对海南各种风物的生动描摹,以及工笔混合写意的独特国画风格,最终被选定由他来完成这3幅画作。
后来曾与符福生共事过的朋友、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梁峰回忆说,符福生曾经给他们看过一张他作画的照片: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手执画笔,努力伸手向上够着,描绘椰子的叶片。
符福生先是画很多草图,待到完全成竹在胸,他就叫负责同志买来亚麻画布、画框,像安装画一样在墙上安装好,他就爬上脚手架,在这安装好的画布上直接作画,一气呵成。整个绘画全由他自己一个人完成,连省驻京办专门给他从中央美院请的助手都插不上手。
郑喜增说,符福生在北京住了3个多月,真正画完3幅大型壁画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其它时间都用来画各种各样的草图了。
郑喜增回忆说,在符福生作画过程中,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还特意邀请了范曾、袁熙坤等几位著名画家来到海南厅现场看他作画。几位知名画家对海南厅的壁画评价很高,还在符福生的一幅作品上题了字。海南厅建设完成后,符福生的一幅画作还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琼州美景 海南味道
1989年3月12日,人们在落成仪式上看到的人民大会堂海南厅,以红、白、绿、蓝四种明快的色调为主调,使人仿佛置身于海南岛的红土、白沙、蓝天、绿海的美丽景色中。墙上是三幅大型的壁画:南北两侧的壁画略小一些,分别是“碧翠海南岛”,挺拔秀美的椰林之中掩映着绿色的海南;和“无限风光数天涯”,天涯海涛跃然墙上。主墙上是“佳果累累甜琼州”,画家用工笔画出海南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电灯打开,明亮的灯光从一个个“椰子”里撒出来,和地毯上的椰子图案形成有趣的呼应。整个厅里洋溢着浓浓的海南特色。
当时《海南日报》的报道中记载了海南两会代表们的感受。1989年3月17日上午,两会开幕前夕,海南的部分两会代表特意来到人民大会堂新建成的海南厅看看“这个海南人民在北京议政的地方”。“许士杰笑着说‘这画把我们海南的水果都画上去了。’梁湘用手指着画说:‘这是荔枝、腰果,还有菠萝。’”“大家抬头一看,吊灯全部做成了椰子状,鲍克明仰头看说:‘这些椰子灯搞得不错,不过我觉得椰子旁边还应长些叶子吧,不该光秃秃的。’大家都笑了。”
郑喜增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对海南厅的建设评价都很好。负责施工的公司因为海南厅项目做得好,马上又得到了贵宾楼中餐厅的项目。在1989年两会开完后,北京厅也计划重新装修,据说北京市的主要领导批示,要参考海南厅建设的经验,做到花钱少、效果好。
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李金云就记得,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海南的代表们还属于广东团海南组。到了七届二次会议召开,海南代表们一走进海南厅,呵!墙上画的有天涯海角、椰子树,还有各种热带水果,海南味很浓。“大家都很高兴、很自豪。”
启功挥毫题写“海南厅”
在海南厅的大门口有一幅匾额,上书“海南厅”3个大字。郑喜增说,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书法家启功的手笔,而且,他也没有花费一分钱。
当时,郑喜增托一个和启功认识的朋友求“海南厅”的字,经过电话沟通,启功了解求字的用途之后欣然接受。到了约定的时间,他来到启功的家,启功说现在正感冒,如果不急需,等自己状态调整好了之后再写。郑喜增有些为难的表示,海南厅即将投入使用,时间很紧。启功听了,二话没说,约摸10分钟工夫,泼墨挥毫写好了这幅字。
郑喜增非常高兴,马上拿到荣宝斋制成匾额,挂在海南厅的大门上,一直到今天。
如今,厅里其它地方已经很难找到1989年那个海南厅的痕迹了。从1988年海南厅初设到今天,这座厅又经历了两次彻底的重新装修,一次在1997年,一次在2007年。1997年的装修,符福生的壁画换成了大海和热带植物为主题的浮雕;2007年的装修,又换成了画家李海涛的“天涯潮海共涛声”和书法家吴东明的行草“丘濬《五指山》诗”。
除了启功书写的厅名,还有一样也一直没变,就是海南厅的装饰总是以大海为主题。
1989年3月18日的《海南日报》报道:“许士杰和梁湘到其他省厅作客后说:‘还是我们的海南厅有地方的味道。’”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