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奇石的岁月沉淀之美:探析海南赏石玩石文化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范南虹 黄英霏 苏晓杰 时间:2011-03-22 15:39:24 星期二

  3月19日开展的海南省首届奇石精品展,展出了海南玩石界收藏的近200件奇石藏品。

  室无石不雅 赏石春秋始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古人对石头的宠爱与痴迷,渗透于生活中的多个环节,骚人墨客,更以赏石为风雅之事,相互邀玩欣赏,并以歌词互为酬酢。

  追溯起来,我国的赏石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战国《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产怪石,是贡品”。而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也说明从那时起,人们对于石头就有了很高的鉴赏能力和雕琢加工能力。

  据了解,赏石文化萌发于春秋,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因此,可以说,一部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赏石文化史。

  古往今来,爱石、藏石、赏石、拜石的人和事举不胜举。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王维,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一代文豪苏东坡、欧阳修,皆是玩石大家。而赵佶更是玩石败国,因为他个人的玩石爱好,大兴“花石纲”,仅仅为了修建他的景灵西宫,就从江南采回太湖石4600枚,耗费之巨最终弄得国库空虚,赵佶沦为阶下囚。但是,宋代的赏石文化也因这位颇有艺术造诣的皇帝而至于臻境,出现了许多赏石专著,如杜绍的《云林石谱》、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渔阳公的《渔阳石谱》等。其中《云林石谱》便记载石品166种之多,并详细罗列了奇石的产地、形状、色泽以及开采之法等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然而,赏石文化的春天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古时的奇石多驻留于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名流雅士,与石头距离最近的普通百姓却难得奇石赏玩。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奇石文化已从狭隘性的封建贵族文化转变为普遍性的大众文化,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成立了奇石协会或奇石研究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奇石展也越办越多,越办越好,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

  曾经沧海劫

  方显奇石美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是杜拉斯名著《情人》中的经典开场。奇石,也如人一样,愈老愈有内涵愈有价值,愈受岁月摧残愈显尊贵大气。

  海南省赏石协会会长史盛东介绍,奇石的审美标准,从古到今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意识形态发生演变,但其宗旨有一条:奇石的神韵之美。“形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石头的韵味。”而奇石的韵味,得益于天地造化之趣,得益于沧海桑田的变迁。正若梅花,经得一番寒彻骨,才有扑鼻梅花香。

  奇石的形成,必须经过大自然的千锤百炼,还要有种种偶合的机缘与际遇,要经过风化、磨蚀、冲蚀和溶蚀等多个阶段,最后被赋予各种有趣的图案、动人的颜色。如沙漠石,它的原始材料就是极普通的原岩,但它们通常在地壳中存在了亿年以上,历经了风化、雨蚀、磨砺、水流冲击、火山喷发、地壳挤压等种种漫长而又痛苦莫名的外形改造,才最终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石头。

  史盛东说,随着时代变迁,今人在古代原有赏石审美标准上增加了奇石鉴别要素,即质、色、形、韵、气,石头所包含的要素越多,也就越珍贵,越有赏玩的价值。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