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尚获得的奖章
周光尚深情忆当年
八十岁高龄的周光尚,仍然保持着劳动的习惯
周光尚当年制造的手摇花生脱粒机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的文物库里,有几件来自中坤农场的不太起眼的物件:一台手摇的木制脱粒机,几枚奖章,一床毛毯,还有一张陈旧的合影老照片,朦胧可见“毛主席接见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合影留念”的字样。
顺着这几件文物,海南日报记者找到海南农垦老工人周光尚,还原了一段周总理与老工人间鲜为人知的情谊。
11岁偷卖日军子弹
在中坤农场场部附近一座小院子里,80岁的周光尚,和老伴过着安详的退休生活。虽然老人在1973年经历过一场大病,记忆力有所衰退,但对一辈子经历过的大事,却记忆犹新。
周光尚出生于定安龙门,出生后3天没有了母亲,3岁没有了父亲,成为孤儿,是姑姑把他养大成人。
10岁时,他被附近的日本驻军抓去放马。11岁那年在被强征给日军修战壕。
由于他为人老实,也不失机灵,有一天,一个日本兵主动跟他交往,后来把偷出来的子弹交给他,让他拿去卖。他正莫名其妙时,那日本兵比划着说,到15公里外的雷鸣那里,去国民党部队,肯定能卖出去。于是周光尚背着大约80发子弹,到国民党的军营里,卖了300多元纸币,拿回来和日本兵两个人平分。他把分得的钱,大部分给了姑姑,自己留了一点买东西吃。后来,他想起来那件事,就感到后怕,再也不敢到日军炮楼附近去转悠。在给村里地主放牛时,也离炮楼远远的。
几年后,他还为共产党人干过事。地下党让他把2支驳壳枪从别处带到龙门,他就用稻草把枪绑上包裹好。为蒙混过关卡,他故意把已经穿破烂的衣服,再搞得脏些,终于成功。
解放初期,新成立的南海农场到农村招工时他也报名了。但别人嫌他小,不要。于是他就哭闹,最后大人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他。由于他出身贫苦,又是孤儿,到农场后也表现积极,不久被调到垦殖局当通讯员,与首长在一起。有一次首长的枪支忘了收好,他发现后给收起来,得到首长表扬,还给了他一包好烟抽。
两年后,周光尚被派到中坤农场当干部,但他说自己没有文化,就去8队当了工人,参加开荒大会战。
革新能手造出播种机
上世纪50年代,全国技术革新运动蓬勃开展。在中坤农场8队任班长的周光尚,同样受到感染,沉浸在技术革新的梦想中。
当时,农场除了种植橡胶,还生产水稻、花生、黄豆等粮食作物。播种花生和黄豆,使用的是原始的牛力犁地,然后人力开沟播种和施肥,非常辛苦而且工效很低。
一个烈日当空的下午,周光尚挑着肥筐施肥,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当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我要制造一台播种机,提高劳动效率!”周光尚暗下决心。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立即遭到质疑和嘲讽。“你知道轮子是怎么转的吗?你懂什么是力学,什么是机械原理吗?”
“造机器要有图纸,你会绘图吗?那是工程师的事。”“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还想当发明家?”
但周光尚是个不服输的人,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的决心,更增添了他的信心。劳动休息时,他用树枝当笔,把大地当画板,画了擦,擦了画,构思着自己心目中的播种机。晚上,他在学生用的图画簿上,在煤油灯下用三角尺、圆规画来画去。初步的图纸画出来后,他又找来木料,到县城买回斧头、锯子等工具,开始制作起播种机来。
半个月后,一台播种机雏形终于出来了。一天清晨,没等队里敲钟开工,周光尚就牵来一头牛,拉着播种机到了地里。但很快,他就表情木然地回到家里:第一次试验失败了。
第二天天不亮,他拿着设计草图,跑到县城一家
汽车修配厂,向同乡王师傅请教,学到一些机械原理和齿轮转动的相关知识。
当年5月1日早晨,周光尚再次赶着牛,拉着新做好的播种机,来到一片刚开垦的花生地。他在队友帮助下,将种子和肥料分别放进箱里,然后扶着播种机开始试验。开沟、播种、施肥、回土,四道工序一起完成。开沟深浅适宜,种子有序地落人沟里,肥料均匀地铺撒,后耙轻轻地回土。终于成功了:试验当天,播种机共播种4亩,比人工播种高出十倍。
进京见到毛主席
周光尚发明播种机的事迹被逐级上报后,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先是团县委给了他表彰。后来他把花生播种机改为毛蔓豆播种机,并得到机会在全县800人的劳模大会上推广。当时许多农民要求购买,可惜他没有能力制造太多。不久,他又仿造播种机,造出一台苗圃松土机。
有了荣誉和鼓励,周光尚劳动更加积极。有一年橡胶遇到寒害,树枝冻死。上级领导要求全部砍掉重种,但周光尚根据经验提出建议,只把冻死的树枝修剪掉,留下树根和树干,第二年会继续发芽成长。农场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有效。
在华南垦殖局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纪念刊物上,有一段周光尚的事迹介绍:除茅劳动,定额是48平方米,他完成100平方米。他全年为国家节约68个工。他在劳动中创造的斜刀砍草掷锄法,提高生产效率90%以上。早稻播种机,提高效率5倍以上。搞劳动竞赛,一般人一天挖60个胶穴,他却挖120个。管理橡胶挖茅草,别人一天挖两分地,他挖了四分地。
1956年4月,他参加全国农业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还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合影时,他就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旁边,他非常激动!
周光尚回忆说,他发明的播种机,也在开会时带到北京,周总理看了直说好,鼓励他继续发明创造。在场的苏联专家看了也夸奖。
回到海南后,周光尚又制造出一部花生脱粒机。目前放在海南农垦博物馆里的,就是这部花生脱粒机;同时保留的,还有他当时在中南海开会时的出入证和一张晚会入场券。入场券上标明的座位是21排16号,日期是1956年4月23日。
从北京寄来18张邮票
1956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劳累一天的中坤农场8队职工正在休息,一阵汽车喇叭声把大家目光吸引过去。
“周光尚!”场长下车便喊:“小周,这是北京给你寄来的信,你自己打开看看。”
周光尚双手颤抖地打开信封,一封信里面还夹着一整张的18枚邮票。
周光尚不识字,但场长一眼便看出第2页信纸上有“周恩来”三个字。
“是周总理寄来的!”人们惊呼。
场长转告他,周总理在信里鼓励他为祖国多作贡献,还说专门给他寄来邮票,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多给北京写信,多向中央反映基层情况。
周光尚这才想起来,在北京合影时,周总理曾拉着他的手,询问海南的情况和橡胶生产形势。当得知他是孤儿,是新社会成长起来的技术革新能手时,就特别叮嘱他,要多向中央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情况。
没想到,周总理为了不让他多花钱,还真的寄来了邮票。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当时的场领导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告诉周光尚说,直接给中央领导写信,弄不好会出大事的,而且当着周光尚面,把信烧掉了。一个基层职工直接向中央反映情况的渠道,就这样被断掉了。
那18枚邮票,周光尚保存了一年多,也莫名其妙地弄丢了。周光尚说,他后来一直没有写信向中央反映基层情况,主要原因是他不识字,更不会写字。
但现在想起来,老人仍觉得那是个莫大的遗憾。他感到深深的内疚,因为他辜负了周总理的期望,这件事也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痛。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