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中国孩子的负担重,是出了名的。未出娘胎,要胎教;牙牙学语,要背儿歌;进了幼儿园,要背唐诗宋词,学算术;进了小学,等于上了套——一直要在书山题海里煎熬12年;进了大学也不消停,要过英语4、6级,要考研;即使拿到了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文凭,还要参加国考或为找饭碗而奔波……独生子女时代加上就业艰难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中国孩子经受的是乏味的童年、烦恼的青少年。
这一切,从家庭因素讲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冀更高,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因而不惜以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而填鸭式地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从社会因素言是形成了早教的流习风气,各种培训班不失时机地出笼,利用家长们的心理获利。最关键的是,应试教育的沉疴导致了全流程的急功近利,从幼教到小、中、大学,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升学无不以考试分数作为指标。而好的学校和升学又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所以从家长到学校再到社会,形成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共识。极端而言,是成人世界的合谋绞杀了孩子的童年,使孩子们的乐土变得渺茫杳然。
给孩子以童年,让他们享受父辈祖父辈曾经有过的无拘无束的快乐记忆,确实是个好主意。就此而言,江苏省出台“幼儿教学标准”,不允许幼儿园教授唐诗宋词和算术等,是基于良善的目的。可是,如此“去小学化”就一定能把幼儿园变成孩子们一生难以忘怀的乐土吗?未必。孩子的乐土,有其特定的心理感受,而不是成年人设计的程序。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情感体验,在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下,往往是和功利物欲绝缘的,他们所向往的乐土,是徜徉于大自然的自由,是和玩伴们甚至和动物的无拘无束交流。因此,不管城乡,也不管贫富,只要没有成年人强加的功课和牵绊,在草地上、小河边、泥土里,都能构成孩子的乐土,演绎出孩子眼中的童话,成为一生不朽的美好回忆。
幼儿园,哪怕是取消了唐诗宋词和算术教育,依然是成人给孩子们刻意制造的围城。这个围城里不缺乏精美的玩具,也不缺少玩伴儿,但由于寄予了成人世界教育的心机,孩子们不可能在这个围城里舒展自我挥洒童稚和淘气,而必须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做个懂事的好孩子……所以,没有唐诗宋词和算术的灌输,孩子们依然还有幼儿园阿姨和园内规则的限制,依然脱不了按照成人世界约定的“完美”路径去毫无选择地前行。
应试教育体制不更新,家长苛刻的教育理念不改,浮躁的社会功利教育习气不除,只在幼儿园“去小学化”,孩子们得到的快乐也不过是“半晌偷欢”。就像家长们所担忧的那样,幼儿园不教算术,小学入学面试怎么办?关键是,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未必不喜欢唐诗宋词,有的也对算术感兴趣。一刀切地给孩子“断粮”,也不是给孩子减负送快乐。
因此,还孩子快乐的童年,不是一项简单的“去”或“堵”,而是一项成年人应该好好思量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不是用可量化的指标或条文去简单地“改革”,而是要成年人摒弃掉功利之心,重拾失忆的孩提记忆,换位思考,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纯真、自然、自在的快乐世界。(时代商报张敬伟)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