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感动2011:玉树地震志愿者 因爱同心 因网携手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时间:2011-04-21 16:16:32

 
青海雕塑家张维宁在精心塑造遇难香港义工黄福荣的塑像(2010年4月28日摄)。 

    4月19日,来自南京的志愿者孔蓉香(上)在玉树州第三完全小学的帐篷宿舍里给学生索南朋措(中)、索南江措补习功课。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1日电题:玉树地震志愿者:因爱同心 因网携手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马勇、何伟、张进林

  早春四月,玉树高原仍是春寒料峭。在仍然缺乏绿色的高原上,在飞雪风寒之中,一簇簇美丽的格桑花绽放着,这顽强的小生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温暖而强烈的信息——三江源头的春天正一步步走来。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玉树这片原本安宁美丽的高原带入废墟与痛苦。大灾有大爱,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和爱心,如同草原上星星点点盛开着的格桑花,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也唤起了人们对明天的期盼。

  阿福们:“给予即是得到”

  2011年4月5日清明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树县结古镇上空飘起了漫天雪花。在结古镇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原址上,近百名藏族群众自发地搭建起“阿福纪念馆”,他们燃起酥油灯、诵起祈福经,缅怀他们的亲人阿福。

  4月14日上午,青海省各族各界群众在省会西宁市举行集会,纪念一年前,在地震中为抢救孤儿不幸遇难的香港义工阿福。

  玉树地震一周年,连日来,全国各地网友纷纷发帖,表达着对阿福的无限思念……

  由于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人们亲切地称黄福荣为阿福。2010年4月14日,在结古镇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的黄福荣本已脱险,但为了被困孤儿和老师他毅然重返废墟。最终,3名孤儿和1名老师被阿福救出,而他自己却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年仅46岁。阿福的事迹通过报纸、电台、网络传遍了海内外,感动了无数炎黄子孙。

  安徽省蚌埠市一名网友说:“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不舍,这么好的人就这样离去了……”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更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了这样的感言——“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灵活多变、不懈奋斗,为个人和家庭幸褔打拼之外,还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质的素质与襟怀?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阿福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这一年中,可以告慰阿福的是,“中国网事”记者从青海省政府了解到的这样一个事实:阿福生前牵挂的22名孤儿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照顾;阿福生前服务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震后收容了54名孤儿,并已经纳入了新玉树的统一规划建设中。

  “死在公益的路上,是上天对我的恩赐。”从香港因爱而来玉树的阿福说。但是,阿福用自己的生命之光让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因爱与玉树地震灾区、与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病人、伤者和孩子跨越空间和时间携起了手。

  据共青团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不完全统计,“4·14”地震一年来,共有1500多名志愿者到玉树投身到阿福未竟的事业中。

   4月19日,来自南京的志愿者马连平在玉树州第三完全小学教室里给三年级13班学生上语文课。

  网友们:“因爱同心,因网携手”

  虽已是四月中旬,但玉树的天仍然是一天三变,入夜依旧是寒气逼人。

  “我们现在有12名志愿者老师,全部是通过网络结识后来到玉树的。我时间比较长,在玉树快一年了。”在“4·14”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的帐篷里,马连平对“中国网事”记者诉说着自己的玉树往事。

  25岁的马连平是江苏南京人,去年刚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但却是一名“老”志愿者了。2008年,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爱,正上大二的马连平组织创建了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协会,并在“西祠胡同”创办了论坛联络志同道合者,致力于帮助孤寡老人、农民工、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目前,这个协会已有固定成员200余人。

  “4·14”地震发生一周后,马连平就抵达了玉树,当时,学校还在停课中。为了让灾区的孩子尽快恢复学习生活,他与其他志愿者在结古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扎西科赛马场建起了一所帐篷“爱心教室”。最多时,这座帐篷“爱心教室”里收留了100多名学生,玉树震后第一支歌就是从这里传出的……

  一个月后,马连平来到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做起了代课老师。从此,通过“西祠胡同”论坛和百度帖吧,马连平把一个灾后的玉树、把玉树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孩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天南海北的爱心人士,并为心系玉树的志愿者指明了来时的路——他的女朋友、南京女孩孔蓉香,江西萍乡刘海艳、青海海北的郑榕等12名志愿者就此来到灾后玉树渴求知识的孩子面前。

  21岁的刘海艳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专业大三学生,身材娇小,声音甜美,是个典型的南方女孩。通过网络,她与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协会结缘,萌生了前往玉树灾区支教的强烈愿望。

  今年春节刚过,正值实习期的刘海艳征得学校同意,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踏上从江西到青海的列车。坐了40多个小时的硬座,脚都肿了;从西宁乘汽车到玉树,一路上高原反应,吐得昏天黑地;刚到玉树,又发烧到39摄氏度……

  此时,妈妈打来电话:“后悔了吧?赶快回来吧!”“没后悔,刚到这儿,咋能就回来呢。”刘海艳就此留在玉树至今。

  “实际上,说这话的时候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当看到孩子们在黑板上用稚嫩的小手写下的‘刘老师,我们爱你’时,真的感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灾区支教,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是快乐、充实的。我想,这也是在这里的每一个志愿者一生中难以替代的经历和人生财富。”刘海艳这样回忆到玉树最初的日子。

    4月19日,来自南京的志愿者马连平(中)和学生们在一起,他们左侧的大楼是正在施工中的玉树州第三完全小学新教学楼。

  爱心海洋:三江之源的大爱赞歌

  三江源头,青藏腹地,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玉树成了废墟,也让玉树成为了志愿者的集结地,爱心的汇聚地和播撒地。

  39岁的孙景义来自内蒙古赤峰。这个大嗓门的北方汉子是“4·14”地震后来到玉树的,他的胸前佩戴着一枚“中国志愿者”徽章,这是2010年5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看望玉树地震灾区志愿者时为他亲手佩戴的。

  孙景义告诉“中国网事”记者,在玉树的日子里,他帮助受灾群众搬过家、发放过救灾物资、搬运过建材,建过板房、清扫过垃圾……作为志愿者,他最欣慰的事情,并不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干了许多脏活累活,而是在地震发生后,和同伴一起顶风冒雪找寻到灾后中断学习的孩子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校园。

  “你不知道,帮那些孩子回学校读书,是我这个大老粗做得最得劲的事!这件事也让我下定决心继续干志愿者。一个有良心、负责的人一旦干上了这个,以后就很难放下了!比起那些走了的伙计,我们还能说个苦和累?”说到这,热泪难以抑制地从这个北方汉子的眼中涌出。

  地震过去一年了,但和孙景义一样,玉树没有并且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个个以志愿者之名,于三江源头播撒大爱之后离去的身影——

  2010年4月17日,来自四川成都的志愿者杨代宏在赴玉树运送饮用水途中不幸发生车祸遇难;2010年6月11日,格桑花西部助学志愿者创始人张亚莉三赴玉树后,返程中因车祸遇难,逝于可可西里不冻泉附近;2010年10月27日,香港义工曾敏杰在运送过冬物资时因车祸遇难,逝于玉树州囊谦县吉尼赛乡,同时遇难的还有“90后”志愿者杨浩和藏族志愿者布桑。

  玉树地震发生至今,先后有8位志愿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爱给人以温暖,但更是一种传承的力量。“4·14”地震一周年之际,玉树州志愿者联合会接受了玉树州红旗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班久江措的申请,班久江措光荣地成为一名小志愿者。

  “我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13岁的班久江措成为志愿者后说的第一句话。

  “我们要做事,我们要做到位。”一年前,阿福“傻人有傻福”百度空间中的这句话激励了无数志愿者。一年后,一位玉树志愿者用这样的诗句回应着天堂里的阿福:

  “你是一方肥沃的土地

  我要把爱的种子撒下

  让它生根发芽……”

   4月19日,来自南京的志愿者孔蓉香在玉树州第三完全小学的帐篷宿舍里批改学生的作业。

   早春四月,玉树高原仍是春寒料峭。在仍然缺乏绿色的高原上,在飞雪风寒之中,一簇簇美丽的格桑花绽放着,这顽强的小生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温暖而强烈的信息——三江源头的春天正一步步走来。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玉树这片原本安宁美丽的高原带入废墟与痛苦。大灾有大爱,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和爱心,如同草原上星星点点盛开着的格桑花,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也唤起了人们对明天的期盼。新华社记者吴光于 摄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