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干像
早在9世纪末的晚唐时期,就开始有林姓先人来到海南岛。一千多年来,他们的后代枝繁叶茂,如今岛上的林氏后人已有50余万人,走在街上,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两个姓林的人。有道是:“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这话古已有之,并非没有道理,据林氏宗亲粗略统计,到2010年止,全球林姓人口估计已达7000万。
依据目前搜罗到的各种《林氏族谱》,可知历代渡琼定居的林姓先祖约20多人,他们的后代在全岛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海口和文昌为主要聚居地,也有不少迁居到东南亚各国,这当中又以在泰国者为最多。
商太师比干血脉
2009年,海南省比干文化研究会、海南林氏总会在海口府城三公里附近,动工修建“比干纪念园”,该园占地近13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比干跟海南林氏有什么关系,林氏宗亲为何热衷于此事呢?先将思忆拉回到3000年前的商代末期,缅怀那位有着“尧舜之耿介”(北魏孝文帝语)的比干(公元前1092-1029年)。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代有三仁焉。”
———《论语》
看到荒淫、残暴的商君纣王无道,作为亲兄的微子于是退隐而去;叔父箕子劝谏未被采纳,佯装癫疯,却被纣王当作奴隶来囚禁;另一位叔父比干是位贤人,作为少师也多次忠言直谏,恼羞成怒的纣王以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想看一看为由,竟将比干剖腹取心。因此,孔子认为整个殷朝只有三位仁人,那就是微子、箕子和比干。
据《史记》、《尚书》等史籍和《林氏族谱》记述,比干被害后,已有身孕的夫人妫氏逃到山林中躲藏起来,产下一子。武王姬发伐纣时,追赠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公”;伐纣得胜后,又派人寻访到这对母子,赐比干遗孤姓“林”名“坚”。林坚为林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林坚的二十三代孙林放(一说二十七代)曾向孔子求学,在《论语》中有林放问“礼”的本质的记载,孔子夸他问得非常好,并答道:一切的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至于丧礼,与其大操大办,不如发自内心地哀悼死者。传说林放“一问成名”,此后又多次得到孔子的夸赞。林放是孔门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林姓瓜瓞蔓延,且迁居多处。西晋年间,林坚的六十四世孙林禄入闽,繁衍至80世林披时,已是唐代中期。林披生九子,依次为苇、藻、著、荐、曄、蕴、蒙、邁、蔇,都是一州长官,牧领一方百姓,这就是林氏家族史上赫赫有名的“九牧之家”,被称为“唐九牧”;及至宋代,林门一家九子同是“州牧”的情况再次出现,于是又有“宋九牧”之说,再次成为整个家族的极大荣耀。“宋九牧”是林披之兄林韬的十世孙,根据当下掌握的林氏家谱资料,他们可能与海南林氏没有直接的关系。
中华林氏人才济济,不光有过“唐九牧”和“宋九牧”,历史上还出过9名文状元和11名武状元,然而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当属一名女子———林默,她就是民间信仰主要对象之一的“妈祖”。林默是林披六子林蕴的六世孙。
在林氏20多位渡琼始祖中,唐代入琼的林裕和宋代迁琼的林暹,他们的后裔最多。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