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文化开拓者
谢渥还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他上任县令的第一年(1132年),就创办临高县第一间学校———茉莉轩书院,校址在今临高县教育局住地,因此地过去多种茉莉花而得名。
1148年,南宋抗金名臣胡铨因反对主和派秦桧卖国求和,而遭受贬谪吉阳军(今三亚市),谢渥得知才子路过临高,如获至宝,喜悦万分,冒着政治风险,亲自出迎,盛情款待,敬请胡铨到书院住宿,召集全县士子到书院聆听胡铨讲授春秋大义和中原文化知识。
临高的戴定实、王良选,因有胡铨的教导,县令的指点,奋发攻读,应考中了举人,成为临高首批京城入仕者。自此以后临高历代又有中举人者27人,一人中进士。因此,临高人民把谢渥尊为“临高文化的开拓者”,而茉莉轩则是“临高文化的发祥地”。
琼州他乡当故乡
作为父母官,谢渥对百姓的疾苦也记在心头。1149年,临高发生历史罕见的旱灾,溪水绝流,水井干涸,稻田龟裂,农作物枯死,粮食颗粒无收。作为县令,谢渥一方面想方设法抗旱,另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赈灾救济,帮助老百姓渡过荒年。
谢越勤介绍,谢渥卸任后舍不得离开他亲自组织开发起来的这块沃土和朝夕相处多年的临高人民,选择定居临城,把他乡当做故乡。
谢渥死后,就埋在县衙对面的一片丛林中,现在每年清明,谢氏后裔都会聚在谢渥墓前,缅怀祖先。
在谢越勤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文澜江穿过几条街巷,在一片坟冢中找到谢渥墓。
据碑文记载该墓为清代时重建,1991年被临高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抚摸着密密麻麻写有先贤功绩的墓碑,谢越勤老人开始介绍临高谢氏源流。
随着谢氏族人人口增多,到了谢渥第五代孙谢天宝时,谢氏迁移到县衙对面的一个村庄聚居。为了纪念谢渥把村名定为官位村,意为祖先做官的位置。
800多年来,官位村历经变迁,如今高楼取代了当初的矮屋,但绕村行走依然会发现很多古迹;官位村人健谈,文澜江畔垂柳下随便找个地方一坐,村史和家族史就可娓娓道来。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谢渥的后裔又陆续从官位村迁居到临高的兰堂、敦礼、多琏、和逢等村,还有的迁移到儋州、澄迈、海口等地甚至侨居海外,繁衍人口达5300人之多。
但无论走到哪里,谢氏后裔总会记住官位村是发源地,定期回村扫墓,每三十年修编一次族谱,至今谢渥一族派支清楚,家史详尽。
谢渥的贤能也得到后世的认可,《临高县志》关于谢渥的记载有以下一段文字:“谢渥,本出身礼义之乡,兵部员外郎之嗣,因奸人当道而迁徒南蛮之域,远离山青水碧之桑梓,历尽艰辛,开发临高;教化斯民,无微不至,其泽无穷”。
为了纪念谢渥,临高人也常赋诗赞颂。如后人王应斗就有诗如下:“冒尽风涛到海疆,垦荒辛苦尽亲尝。为将南甸蛮烟扫,曾教桑麻漫地长。……不是英雄豪杰汉,肯从蛮瘴创邦乡。莫村治所今犹在,茉莉轩前迹尚香”。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