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父辈们爱盐胜过爱一切印象最深,那时父辈从来不会随意踩上盐槽,也不会破坏盐道,更不会乱扔盐泥,收盐时兢兢业业,一粒盐都不敢浪费。
只因有盐才会有生计。盐田村紧邻大海,周围土地贫瘠,只能种些木薯,但产量极低。在那个贫穷年代人们只能拿着晒好的盐去村外换粮食吃,可以说盐就是命根子。
老人说,盐田村自古有个传统:女种田,男晒盐。即便很辛苦,过去家里的男丁还是很少到村外打工,安心在家学晒盐,只因盐田村晒出的盐品质高,卖价高,当时收入有保障。
就这样,老人从12岁那年开始跟着父亲晒盐,一晒就是一辈子。像谭桂琮一样的老人,村里还有很多,这一代代老盐工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晶亮的海盐,换来了永久的生计,也换来了亘古不变的晒盐技艺……

盐田村共有7000多个盐槽,由祖辈开凿打磨,代代相传。

洋浦盐田村的老盐工操持着祖宗留下的晒盐手艺,守望着这片千年古盐田。
千年晒盐史
传说,炎帝时就教化民众“煮海为盐”;近年,福建考古发掘出土多件煮盐工具,证明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利用海水煮盐;至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文字记载我国开始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使得制盐工艺不断向前发展。
但这位出生在海岛边陲的老人的晒盐记忆似乎显得更久远。
老人回忆,孩提时常听村里上了年纪的盐工讲,村里曾经留传一本族谱,上面关于祖辈晒盐为生的记载始于公元805年。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