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晒盐
第二天清早,太阳早已高高升起,但盐田却不见劳作人的身影。
老人说,昨晚的雨太大,海水被冲淡了,晒不出盐来,如果今天天晴,明天才能正常工作。为了不让我们失望,老人决定为我们现场示范一遍全套工序。
第一步是晒盐泥,用带齿的木耙纵横交错耙地,使泥松软充分暴晒三天。
第二步是收盐泥,用木板耙将晒好的泥放入盐池。所谓盐池也就是在盐田上开挖的一个2米宽、3米长、1米深水池,下面垫着竹片(半年换一次)和茅草(2个月换一次),起到过滤作用。
第三步是过滤,盐泥进池后,盐工需要脚踩踏实,再注入海水,过滤一天得到卤水(饱和盐水),此时盐工会折下一种长在盐田边的植物黄鱼茨的茎杆放进卤水池,只有黄鱼茨茎杆漂在水面才是真正的饱和盐水,否则还要太阳反复暴晒才行。
第四步是收盐,清晨6点将卤水倒入盐槽,暴晒一天后,下午五点就可以用铁板刮盐,收入竹筐了。
日晒制盐的工序并不复杂,但坚持天天用力耙泥和太阳暴晒并非易事。相对于人们的煮海为盐还是轻松多了。
老人说,祖辈从福建沿海来到海南时还在收集海水,注入铁锅煮上一天一夜才能收下锅底的一点盐巴。后来,祖辈发现海边浅滩处的石头上挂着晶莹的盐巴,就发明了这样一种晒盐法。
那些生产窍门、观测天象预测潮汐的口诀更是祖先智慧的结晶,通过盐工一代代的口传心授得以保存至今,依然在指导生产。
盐田未来
在完整地演示了一遍日晒制盐,老人已是满头大汗。在我们即将辞行时,老人拉住我们的手有些恋恋不舍。
老人知道这些没有加碘的盐不让卖了,但又不忍心看到祖辈传下的手艺失传。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在家里晒盐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人,产量很低,多是用来腌菜和腌咸鱼。
我们告诉老人,盐田村的日晒制盐手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会选定传承人,建立传习所,引导年轻人继续学习,保证手艺不失传。
听到这些,老人满意地点点头,心情似乎也好了点。
一直陪伴我们一行,充当翻译的洋浦新英湾区办事处副主任陈强说,这里的盐要想流通,就要在村边建盐厂,收集各户晒好的盐,重新加碘才能流通。
如果不然,政府考虑就地建一座文化公园,盐工可以展示传统技艺,就地开发盐焗系列食品。下一步还要对盐田适度开发,结合日晒制盐的过滤卤水工序,发展卤水制豆腐业,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