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大院,清代民居古色古香。
庙宇的南侧厢廊里立着许多古碑,系历代重修关帝庙的记载和捐款芳名立碑刻录流芳后世。
记者从新埠上村关帝庙南侧的古碑上的文字记录中了解到:关帝庙创建于乾隆年间,历经多次重修。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后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关帝庙被改为学校。后来庙宇木瓦腐朽,墙危壁裂,趋于崩毁,村民1992年重新集资重修,旧庙焕新颜。这里还成了村民的活动室,看书读报,畅叙古今。该村与海甸五庙和攀丹上、下村联成友好村,五相往来,情谊深厚,如桃园结义,该村民风凉朴,过着安乐祥和的渔牧生活。
新埠下村的门楼南侧。是新埠中桥坊的门楼,门楼上方“中桥坊”三个字是书法家郑志聪的手书。
进“中桥坊”门楼,广场内的形状与新埠下村广场相似。广场内有座天后庙,庙门口有一对联:“中居吉地承圣惠,桥达康庄沐母恩”。
天后庙祀拜的神灵是妈祖。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港澳和台湾地区,妈祖深受信众敬仰,各地都建有她的神庙,传说妈祖能保佑出海打渔者平安回家。新埠岛为渔民定居之地,新埠中桥村民信奉妈祖女神,也是合乎情理之举。
据碑文记载:天后庙的前身原是一座小土地庙,上世纪四十年代迁建到此地,当时只有28平方米,命名天后庙,1989年扩建成占地130多平方米的庙宇,即现在的规模,庙宇雕梁画栋,神龛内的天后神像端庄娴淑,慈眉善目,神案前香火鼎盛。
从新埠中桥村向南行走200米左右,是新埠上村的门楼,门楼上书写着“龙文坊”三个金色大字。门楼对联上写着:“龙腾新埠贤杰代辈出,文溢南江儒风世长流”。
和下村一样,新埠上村也有一座关帝庙,但是规模比下村的关帝庙要小。
新埠村的三个坊,紧密相联,大多数均为陈姓子孙,亲如一家。
明洪武时期,新埠村称外沙。到明末清初,陈氏先民最早定居新埠岛,建新埠村,全村分为三个坊七个甲。目前,新埠岛共有13个自然村,而新埠村是新埠岛上最早定居开发的村落。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