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海南革命村:1926年,风起云涌滨濂村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胡续发 时间:2011-05-25 12:46:46 星期三

  5月20日,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滨濂北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和忠,在滨濂村革命村史展览室向本报记者介绍有关情况。 记者 苏晓杰 摄

  

  建农民协会,办平民学校,倡男女平等

  穿过车水马龙的街区,走进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滨濂北社区的办公区域,院子里的7棵玉兰树花香阵阵,沁人心脾。

  5月20日上午,艳阳高照。滨濂北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和忠指着小院正中央铺着地砖的位置,对海南日报记者说:“这里就是1926年滨濂村农民协会成立时的旧址,原先是一座庙,后来拆掉,建成了居委会的办公场所。”

  85年过去,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村庄变成了社区,昔日的农田早换了鳞次栉比的楼房。古庙不复存在,村中的“吴氏祠堂”,现在是“革命村史展览室”。

  滨濂农民要翻身

  “您知道当年滨濂村为什么要成立农民协会吗?”

  “知道啊,受不了腐败政府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就起来斗地主,分土地。”92岁的阿婆陈引喜回答很干脆。

  “那又是谁领导你们村成立农会的?”

  “当然是共产党派来的冯白驹啦!”阿婆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

  陈引喜娘家在附近的滨涯村,3岁时父母便将她与滨濂村的柯启蒙定下娃娃亲。柯启蒙的大哥柯启秀(1902-1930)被敌人逮捕杀害,二哥柯启超也蹲过国民党的监狱,险些遇害。为了不让柯家“断后”,小时候柯启蒙曾被父母送给家住海甸岛的一户人家抚养。

  滨濂村的农民协会成立时,陈引喜才7岁,还不大懂事,但记事后她却常听村里的长辈传讲革命年代的故事。

  陈引喜说:“那时候,农会先是在班帅庙和秀峰小学里活动,被敌人发现后,又转移到了我们柯家祠堂。”

  党史资料显示:1919年“五四运动”,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府城、海口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表明,从1921年年底开始,就已经有共产党人在海南开始活动,而府海地区则是他们的重要区域。

  1926年初,冯白驹从上海回到海南。2月,广东省农民协会琼崖办事处在海口成立;4月,海口市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成立,冯白驹经同学李爱春介绍,出任办事处主任,此后不辞劳苦,奔走乡村,走家串户,宣传和鼓动农民参加农会。几个月后,府海郊区各村庄都成立了农会。

  这一年的5月1日,冯白驹深入海口西郊的滨濂村,在柯嘉予(滨濂村人,原名柯启绩,1927年秋中共海口市委成立时,任第一任书记)等人的协助下,召开村民大会,建立起了滨濂村农民协会——这是海南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当天还选出了农会主席吴学诗,委员陈汝鉴、曾成兴和李杨堂。

  带头剪下“革命发”

  滨濂村农会成立的第二天,柯嘉予等人便组织宣传队,到附近的村庄宣传自己的组织,提出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因此每到一村,都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他们还借机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使得周边15个村落的村民深受影响。

  1926年7月,滨濂村办起了平民学校,由村里的私塾先生吴朝富和来自市区的女教师陈博文执教,首批入学的30多人中,有男有女,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他们学识字,学唱歌,听农会领导人讲革命道理,分析革命形势。

  滨濂村农会还鼓励村民废除旧风陋习,提倡男女平等,尤其是发动妇女剪“革命发”。在平民学校的教育下,村里的女青年柯桂南率先剪掉自己的长发,在她的带头下,全村青壮年妇女全部剪掉了长发。滨濂村妇女的这一举动,迅速影响到了秀英一带的15个村庄,一时间掀起了妇女剪发的热潮。

  接着,中共琼崖地委还派出该农会主席吴学诗和执行委员,到海口市郊各村开展组织和发动工作,将他们的经验“复制”到儒益、苍东、苍西、周仁、水庄、业里、道客、攀丹等村,在这些村中建立起农会。

  府海地区的农会成立后,还颁发了命令,如实行减租减息,销毁高利贷契约,收回被占的房屋和田地、耕牛;不准地主收回佃户的田地;不准地主囤积居奇,抬高米价;严禁赌博和贩卖鸦片;禁止买卖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治病等。

  帮助冯白驹转移

  农会的成立,只是滨濂人走向革命的一个起点。在此后的各个战争时期,他们不但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在经济上支持革命,甚至还积极投身其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84岁的村民李义兰还记得,当年父亲常常在白天准备好米粮,到了晚上,就会有共产党人秘密上门挑走。

  滨濂村还是冯白驹进行革命活动时的落脚点之一。“我听父辈讲起过,当年冯白驹处境很危险,但他总是乐呵呵的,嘴上还哼着自己编的琼剧,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我白天在府城,晚上去海口,早上又要去码头’。有一年清明节,为了躲过国民党反动军警的搜捕,村里人便把冯白驹化装成外出扫墓的人,转移到南面的羊山地区。”李义兰说。

  报道组综合海口市的党史资料,看到了悲壮的一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滨濂村共有47人参加革命,其中有13人不幸遇害。遇害者中柯家就有3人,除了前面提到的柯启秀,还有柯启伦(1883-1927)和柯启淋(1900-1927);吴尾诗(1902-1932)被叛徒出卖,遭敌逮捕杀害时,女儿吴才姑还在襁褓之中。

  1928年,被出卖的还有柯嘉予本人,迫于敌人的通缉和追捕,他不得不离开海南,继续革命。解放后,柯嘉予曾在上海、南京等地工作,1977年5月病逝于上海。

  一个小小的村庄,多户人家忠烈满门,这,只是海南诸多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村庄的缩影。在琼崖早期共产党员指引下,滨濂村迈出了青史留名的可贵一步。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