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海南民间绝艺:临高造船世家 百吨大船手工造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王勇 苏晓杰 时间:2011-05-30 16:14:19 星期一

造船世家传人张明。

临高明路造船厂工人正在搬运船板。

两艘百吨的木质船已初具雏形。

  海南岛四面环海,船是人们交通与生活重要的工具之一,造船技艺也成为先民娴熟掌握的实用技艺。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海南的工匠们把船造得结实、实用、美观;同时为了远航的需要,船也越造越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木船仍是渔民们普遍适用的生产工具,手工造船这一古老技艺仍在代代传承。日前,海南日报记者造访了临高新盈的造船世家。

  “叮叮,咚咚,叮咚……”行走在海南的渔村,常会听到一种韵律独特的敲击声。

  循声而往,在林间,在海边,你会发现一个个造船作坊,工匠们在作坊里用手工,打造出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木船。

  百吨大船手工造

  休渔期间,临高新盈渔港里停着一排排大小不一的渔船,有拖网渔船、灯光围网渔船、流刺网渔船、绳钓渔船等,渔港这时就变成了一个渔船“博物馆”。

  新盈是海南省渔业发达的重镇之一,《海南岛新志》记载:“拖网渔业,最盛于新盈、白马井、海头、三亚、博鳌五港”。

  83岁的老匠人林同曲告诉记者,新盈镇1000余艘渔船几乎都是本地工匠所造。本地渔民对工匠的技术知根知底,工匠也会尽其所能把船造得更安全实用,以免砸自己的招牌。

  “这艘渔船吨位是110吨,是目前比较大的手工木船。”虽已到耄耋之年,林同曲的身体依然硬朗,讲起“造船经”来头头是道。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下到港池,登上船近距离查看造船工艺。

  “船头叫头苏,船尾叫尾苏,中间叫底骨,共同组成龙骨,龙骨就好比人脊椎,是立船之本。”林同曲介绍,龙骨的连接很重要,一是要保持同一直线,二是要坚固,一旦偏差不仅影响操作行驶,还影响船体安全。

  “这是横梁,这是横柴,这是大斤……”站在驾驶甲板上,林同曲开始给记者介绍渔船的各个部位名称以及功能,复杂的船体结构在他嘴里变得简单、清晰。

  林同曲说,以前造船是没有图纸的,船东把造船要求告诉工匠后,工匠就在大脑中先构思一艘船,然后根据想象逐步施工,造好后保证让船东满意。

  林同曲说,手工造百吨大船并不容易,临高的匠人也是吸取一代又一代老匠人智慧,才形成今天的绝艺。

  在林同曲的推荐下,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与新盈一港之隔的调楼,走访一个百年造船世家。

  造船世家传绝艺

  调楼与新盈之间隔着一条黄龙湾,如果走陆路需要绕道几十公里,走水路,乘船渡海只要几分钟。

  乘船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我们也不例外。泊船上岸,远远地看到几艘新船掩映在木麻黄林里,同行的人告诉记者,木麻黄林下就是造船世家张明的造船作坊。

  循着叮咚的敲凿声,我们走近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造船作坊。

  作坊里两艘百吨大船正在建造,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在解木,有的在凿孔,有的在锯榫……记者在走了一圈后发现,除了解木用的电锯算现代化工具,其他都是斧头、墨斗、手钻、鲁班尺、钉送、大锯、凿、刨等中国传统木工工具。

  作坊的主人张明告诉记者,自己家世代造船,爷爷就是技艺精湛的造船工匠。

  张明介绍,1930年代爷爷张以侃在家乡学习了造船技艺后,不满足于造小船,便贩运黄牛到马来西亚,希望利用当地质好价廉的木材造大船。经数年打拼,张以侃攒够了钱,并买到上好的木料,正当他的大船造到一半时,碰到日本入侵马来西亚。

  船工们都劝他赶快逃,张以侃说自己没有招惹日本人,日本人不会伤害自己,他选择留守在半拉子船上。

  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后,一天几名日本兵到造船工地询问情况,张以侃惹怒对方,被残忍杀害。

  张明说,爷爷张以侃死时,父亲张绥之只有3岁。奶奶把父亲拉扯大后,父亲继承了爷爷遗志,跟叔叔们学习造船。

  张绥之造了一辈子船,成为远近闻名的匠人。1960年代后期,为了渔业生产的需要,张绥之开始探索大船的建造,到了1970年代他就可以造30吨的大船。

  张明说,父亲并不想让自己再继续造船,父亲希望自己能成为有知识的人。

  “我按父亲的意思去做了,上了高中,并进入了昌江的一个工厂。”张明说,眼看着自己将远离祖祖辈辈从事的手工造船业,可世事突然变幻,工厂倒闭了。

  张明被迫回到渔村,22岁的他开始跟父亲从最基本的手工学起。

  好在他对造船也有浓厚兴趣,经过3年多钻研,基本领会了父亲造船技术的精髓。在实践过程中,张明还是感觉到祖传的技艺里,经验的东西太多,要把船造的更安全更大,必须提高理论的学习。

  26岁那年,张明有一次到广东购买木料,与同行交流时发现外面的造船技术更先进,他最终选择在广东阳江一家船厂学习,一呆就是一年半,刻意弥补祖传技艺的短板。

  百道工序铸精品

  造一艘船有100多道工序,只有每一道都认真对待,才能造出安全、耐用的船。

  张明介绍,选木是造船的第一步,需要树龄几十年以上的老树,以杉木为主。因为杉木木质坚实而轻,浮力大能载重,而且含油足,有耐水浸和不易腐等优点。木材买回后,要放在太阳下晾晒,边晒边观察,等木料干湿适中时,就开始解木。

  张明说所谓解木,就是从木料中解出造船用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方料和木板,船骨架用方料,船边、船底用木板,一艘船需要用几十种不同的方料和木板,而这些料绝大多数是弧形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木料,最是考验船匠才华。

  木料备好了,就可以正式开始造船了。在渔区造船可是件大事,船东和船匠都会隆重对待。一般船东会选择吉时,带上丰盛的酒食和鞭炮到作坊,请船匠们立起龙骨。龙骨立起时,鞭炮齐鸣,船家拿出早已准备好红布和铜镜以及一些象征吉祥的物件,请船匠绑在头苏上。

  非曲直龙骨立起后,船匠们就可以按照四个步骤开始施工,搭骨架、建驾驶楼、打灰和安装机器。

  搭骨架就是在龙骨上安装横梁、横柴,然后把大斤固定在船体侧面。

  骨架搭起后,接着安装船板,形成一个完整的船身。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事实上有很大的工作量,方料与方料之间要用梯形榫口连接,板与板之间要凿孔,并用螺丝固定。张明说,为了节省船家的时间,驾驶楼可以单独修建,建好后安装在甲板上。

  打灰是一项轻松活,但技巧性要求高。张明根据海南的气候,用桐油、石灰和椰丝按不同比例调出灰浆,把灰浆抹进船缝里,当缝隙里的灰浆风干后,再涂上一层桐油,船就可以入水了。

  一舟能行二十载

  现在的百吨大船,动力采用的是柴油机,船下水后只是漂浮,还无法航行。“入水确认船体安全后,就可以开始安装螺旋桨和柴油机。”

  由于张明把传统手工造船技艺和现代造船理论结合得好,2009年张明的造船作坊获得了国家海洋部门颁发的木船制造许可证。

  数十年造船经验的积累,让张明对自己造出船格外自信。“别看我造的是木船,使用年限却是20年,20年后如果经国家检测船体安全,还可以延长使用5年。”

  为了让船更加安全,张明采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舱区,航行时若有船舱意外受损,海水进不到其他舱中,船依然能保持浮力,不会沉没。

  良好口碑让张明源源不断地接到订单,除了临高地区,儋州、琼海、陵水等地的渔民也慕名而来,去年他一年造船50多艘,还在昌江开起了“连锁店”。

  张明精湛的造船技艺也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巴布亚新几内亚驻华大使看到他的手工造船工艺后,也提出引进技术的愿望。

  如今的张明,依然在探索手工造船这门祖传技艺,一有空就钻进船舱钻研。

  一身工装,一脸黝黑,憨笑着,40出头的张明想把造船绝艺代代传下去。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