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尺子橡皮成“秘密武器” 高考作弊害了谁?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时间:2011-06-03 10:58:21

    高考日益临近,记者探访高考考场发现,伴随着高科技作弊手段花样翻新,高科技防作弊设施也步步升级。从今年起,全国投入很多资金建设标准化考场,维护高考公平的成本节节攀升,同时各地对作弊的处罚措施也更加严厉。
  
   高科技作弊手段花样翻新
  
  使眼色、打手势、传纸条、发短信……这些老套的考试作弊手法如今已经“out”(过时)了,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考作弊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令人咂舌。
  
  看上去普通的尺子、橡皮、眼镜盒、铅笔,只要用一支带磁性的笔靠近它,安装在尺子上的小小显示屏就可以接收到从场外信号发射器传输过来的考题答案。不仅如此,有些更为高级的“尺子”“橡皮”还安装有屏幕锁,危急时刻一上锁,就变回普通的尺子、橡皮,隐蔽性很强,不易被发现。
  
  近两年,更为隐蔽的无线隐形耳机也出现在高考现场。曾经多次担任监考的河南某高中的白老师描述:“这种耳机只比一小截火柴棍稍粗一点,塞在耳朵里就可以接听声讯信息,从外面根本看不到。”
  
  专为作弊应运而生的作弊鞋、作弊手表、眼镜盒、微型口腔骨感传导器……近年来,在高考考场中收缴的作弊工具,令人眼花缭乱。针对花样翻新的高科技作弊,教育、公安部门逐年加大查办力度。今年河南省明确要求,考生不得戴手表入场,橡皮、尺子等也要接受严格检查。
  
   高科技防作弊步步升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考作弊难以禁绝,给社会无数家庭高度关注的高考公平,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防止高科技作弊损害高考公平,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增加高考考点防作弊设施。金属探测器、手机信号屏蔽器、无线隐形耳机探测器等反作弊设备,都已成为高考考点必备器材。
  


    2011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财政要拨付资金,推广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2012年底前,全国范围内要建成1.3万个标准化考点、3500个试卷保密室、365个考务指挥中心。通过标准化考点建设,提高技术防范水平,确保高考安全。
  
  标准化考点包括“考试综合业务系统”“考生身份验证识别系统”“作弊防控系统”“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等五大系统,全都与防作弊直接相关。
  
  河南持续多年是全国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2011年参加高考人数为85.5万人,设753个考点,29247个考场。早在两年前,河南就开始建设有高标准防作弊设施的考点。随着今年新建成的2万个视频监控考场投入使用,今年高考,河南所有普通高考考点基本都达到国家标准。
  
  记者探访郑州已建成的标准化考点了解到,在每个考点的总监控室都可以看到所有考场的视频监控画面,在试卷保密室、评阅场所等重要场地都安装有清晰度非常高的视频监控系统,对试卷保密室则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电子巡查和录像监控。届时,每位考生进入考场时要经过仪器身份识别验证和金属探测器的排查,违规的物品不能带入考场;考试过程中,每个考场都置于视频监视中,手机信号屏蔽器、无线隐形耳机探测器等将对考点及周边实施电讯信号封锁和干扰。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敏介绍,河南省教育部门还对考务人员进行了专门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通信工具作弊的识别办法。
  
   高考作弊令谁受损
  
  个别考生诚信的缺失为高考公平带来严重隐患,防作弊也让政府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为何作弊屡查不禁,步步升级?
  
  一些教师认为,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关口,长期以来,不诚信者能蒙混过关,对作弊者的惩处措施不够严厉,不诚信成本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生作弊。
  
  在中学任教十多年的白老师认为,在部分人中,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观念不强。有些地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时常出现,但一些家长和教师并没有把作弊看作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往往对作弊学生批评教育了事,没有严厉的惩戒措施。甚至,有些家长还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如何在职称考试中作弊成功。
  
  为保障多数考生权益,威慑作弊行为,前不久,河南省严厉警示:“对利用通信工具作弊等作弊情节严重的考生,取消其当年全国统考各科成绩,下一年度也不得报名参加全国统考。”
  
   “诚信缺失是个社会问题,完善社会诚信保障体系比高科技防作弊更重要。”河南省教育学院教授荆建华认为:“一定要让作弊、不讲诚信的人无处可逃,并受到终身惩罚;如果社会诚信导向不明确,作弊轻易过关,诚信教育的力量就很微弱。”
  

相关链接

日本警方要求网络公司协助调查高考作弊案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