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怎样度过的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科洲 洪宝光 林先锋 时间:2011-06-20 12:49:15 星期一

  这里掩埋着200多具红军战士尸体

  寻找棺材沟

  “就是它了!”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王学广指着一块大石壁兴奋地大叫。尽管他前一天已事先踩过点,但6月14日,当再次来到棺材沟时,他还是难掩激动。

  棺材沟位于母瑞山中,是个和琼崖红军有密切关系的革命遗址。同行的定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崔开勇告诉记者,1932至1933年间,国民党对琼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有200多位红军战士在这一带献出了生命。

  尽管史料中多次提到这一地点,但多年来,有关部门从未将之列入革命遗址并探查过它。崔开勇说,他在定安从事党史研究工作20多年了,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棺材沟。这一次的发现,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又增加了一个遗址,通过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当年红军所经历的那段艰苦岁月,意义重大。

  采访前,记者联系定安县委党史研究室,提出希望探访这一遗址。为了找到它,王学广一连打了十几个电话,询问或走访了30多人,并通过实地探查,才最终认定了棺材沟的确切地点。它就位于现中瑞农场合山2队6段的胶林中。

  在翰林镇至中瑞农场的公路边,沿着一条小路上山,行走约1公里,便来到了棺材沟。山很陡,爬到一半时,一行人便气喘嘘嘘,停下来休息。而73岁的王学广却健步如飞,把我们拉在三四十米开外。崔开勇笑着对他喊道:“别走太快,有‘红军’掉队了!”

  这时,有人拿来树枝当拐杖;有人说好像被毛毛虫咬了,身上奇痒;更有人惊呼被山蚂蟥叮上了。

  到达目的地后,发现棺材沟果然名副其实。长长的山沟很像一口棺材,沿西北———东南方向静静地“安放”着,沟水也沿着相同的方向一直流下山。不过,现在的沟水很小很小,到半山腰就断流了。棺材沟里种满了橡胶。胶林的主人、中瑞农场85岁的老职工陈仁传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这条沟可是常年有流水声的,而在70多年前,这里更是一片原始森林。

  抬头一望,棺材沟的一边长满了野芭蕉,约有上百棵。可以想象,当年的野芭蕉更加茂密。棺材沟的西北头,有一个小潭,水仅没过脚踝。潭里有火柴棍般小的鱼,几乎全身透明,正自在地游来游去。

  棺材沟的中间地带,是一块石壁,宽约3米,长约5米。同行者中有人开始畅想:红军当年一定坐在石壁上开过会、聊过天。有人应和:“要在这光滑的石壁上放一张地图,看起来多舒服!”

  下山后,我们走访了附近的苗族村庄中瑞农场马郎田村。59岁的农民蒋德光说,很多年前,村里的人经常到棺材沟打猎,那里有个小水潭,还有一块很光滑的大石壁。这一描述和我们所看到的十分吻合。

  陈仁传也告诉我们,1997年,他在挖胶林环山行时,发现了一些陶瓷制的勺子和碗,碗里画有花或鱼的图案,呈蓝色。在水潭的石缝间还发现一个土罐,罐底有烧黑的痕迹,保存完好。据此,他当时还跟儿媳妇分析,这里以前可能有人居住过。可惜没想到这些人就是红军,否则他也不会把那些碗具当成垃圾又埋到地下。

  王学广说,这两个发现形成了一个证据链,基本上可以判断这里就是党史材料上所说的棺材沟。过些时候,他要再来这里,想办法把地底下的碗具挖掘出来,放到纪念园里展览。

  崔开勇告诉记者,早在1928年1月,定安县委奉琼崖特委指示,就首先来到棺材沟开辟根据地。3月,才到母瑞山腹地滑沟盖茅草房。再后来,滑沟成了中共琼崖党政军三大机关的驻地。滑沟被国民党称为琼崖共产党的“大窝”,而这个“大窝”的起点就是棺材沟。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