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也不得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2011年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状元”信息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再次成为焦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教育部重申不应公布高考“状元”
今年高考之后,各地陆续开始查分,像北京等地的高考“状元”信息迅速在社会上传播。续梅昨天回答本报提问时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她说,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要共同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此前续梅也曾表示,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
知道状元出在哪个学校吗?”,昨天是2011年高考的发榜日,一年一度的“状元围剿战”从早晨8时就开始上演,媒体记者四处打探高考状元的出处,京城名校的校长们收集信息比对,期待“状元”今朝“落我家”。
没有政府的官方发布,没有学校一把手的正式出席,没有任何所谓的认定或证书,但每年文理科分数第一名,也就是所谓的高考“状元”,仍然可以在媒体和学校以及方方面面的倾力“合作”下成功出现,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错误。那么,分数排名是如何出炉的?
早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前,各个高校就已经做好抢夺“高考状元”大战的准备,各种优惠政策五花八门,比如广东某高校就开出了今年广东省招揽“高考状元”的最高价12万元,同时免缴四年学费。西安某高校则拿出上百万元专款,鼓励各地高考尖子生报考该校。还有地方的高校今年也分别提高了“高考状元”奖学金,纷纷向“高考状元”抛出诱人的橄榄枝。
反思:高考状元情结何以屡禁不绝?
状元之炒作,只是汪洋般的应试市场之海的冰山一角而已
近日,广东省考试院宣布今年不公布高考状元,江苏、广西也有类似规定。然而,各地高考状元仍在纷纷出炉。多年来不得炒作高考状元的三令五申,基本如风过耳,没人真当回事儿。
时下最流行的无非就是炒股、炒房了,而今“炒状元”又给炒作烧了一把火。对于“炒作”这个热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已深入人心,浸入骨髓了。那些炒作高手们四处鼓吹“玩实的不如玩虚的,谁不炒作谁等死”,引无数英雄豪杰竞炒作。对他们来讲,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没有什么不能炒,也没有什么不敢炒。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在人们任何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利益的影子。高考成绩发布期间,一些学校不惜重金制作宣传高考成绩的广告、喜报,不择手段地发布高考成绩榜和炒作高考状元,其实就是借考生名校中榜的人数和升学率,来抬高自身名气的指数,炒作学校名气,制造“名校效应”,进而网罗更多的优质生源,从中瓜分更优厚的利益。
在状元前加一个“炒”字,让“状元”热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炒”不过是一个词的翻新,不意味着内容就有什么新意。尽管今天的高考状元与历史上的“状元”的内涵迥异,但作为全国性的大考,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古代的状元。所以,炒“状元”情有可原。
相关链接
江苏高考理科状元:霸气拒绝清华自主招生(图)
高考状元为何32年憋不出顶尖人才?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