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革命英烈 忠骨难觅——王文明身后难解之谜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成智 时间:2011-06-29 15:32:53 星期三

王文明 (1894-1930)

  琼海市阳江镇益良村人。1917年入琼崖中学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参与领导琼崖学生爱国运动,任琼崖十三署学生联合会副会长。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广州,参与筹办“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任常务执行委员。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6年6月任中共琼崖地委书记。1927年6月后,历任中共琼崖特委常委、书记、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1928年12月,琼崖红军反“围剿”失败后,带领红军和琼崖苏维埃机关干部共600多人转移到安定县母瑞山区坚持斗争,创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8月中旬,在定安县内洞山抱病主持召开各县代表联席会议,重建中共琼崖临时特别委员会。1930年1月17日于母瑞山区病逝。

坐落于琼海市阳江镇益良村的王文明故居。记者 林萌 摄

  历史,往往伴随着遗憾。

  在琼崖革命史上,王文明胆识过人、功勋卓著,被党史专家视为维系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中“保住红旗”的关键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位琼崖革命的杰出领袖,居然忠骨难觅、照片不存。

  1930年1月17日病逝于母瑞山的王文明,其身后仍留下许多难解之谜。

  英烈忠骨埋何处

  王文明安葬于母瑞山,彼时追兵未到,处理后事应算从容。但问题是,王文明的遗骨至今仍未找到。

  “据老同志们回忆,痛失王文明的琼崖特委及革命群众,在安葬王文明时,已经想到要埋在一处相对容易找到的地方,于是将遗体安葬在母瑞山红军操场东边的一颗大榕树下。”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告诉记者。

  寻找英烈遗骨,至少经历了三次曲折。

  陈锦爱说,海南解放后,1951年,乐会县委立即派人赴母瑞山,寻找王文明遗骨,当时带队的是乐会民政科科长王启銮,还请来了曾与王文明共事的老同志王植三帮助查找。

  “当时找到了红军操场的大致位置,但母瑞山的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处荒草丛生,已经找不到司令台,也找不到大榕树。”陈锦爱说,大家分析地貌发生巨变是因为1932年国民党警卫旅长陈汉光部队进山“围剿”时放火烧山所致。

  第一次寻找无功而返。据说当时寻找遗体的工作队因此受到乐会县政府严厉批评。

  时隔不久,在乐会县副县长何子观带领下,又一个寻找遗体的小组来到母瑞山。这一次,工作队在无法确认司令台的情况下,甚至挖了几个可能的地方,同样一无所获。此后,乐会县还组织了一次查找,仍无果而返。

  于是,今天琼海嘉积的“文明园”,只有王文明的衣冠冢,供后人瞻仰。

  遗照散失战火中

  对这样一位早期革命家,遗体找不到,已十分遗憾。照片再没有,就更显难堪。

  然而,王文明的确没有照片传世。如今各出版物、各媒体采用的王文明“照片”,实际是依据王文明之子王祥66岁时的画像所制。这其中,又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锦爱透露,1986年,为了寻找王文明照片,当时的琼海县党史部门,曾围绕王文明学习和工作过的一些学校,以及发表过作品的一些刊物,远赴上海、南京、广州及本地多所高校及党史部门,试图找到王文明照片,全无踪迹。

  “据老同志回忆,王文明逝世后,主持他后事的是琼崖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罗文淹,为了留住革命家照片,派了两名交通员潜入嘉积,请了摄影师上山拍照。当时还是冬天,山上天气寒冷,因此王文明遗体保存完好。”陈锦爱说,拍照后洗了两张,特委留了一张,另一张由王文明之妻邢慧学保存。

  遗憾的是,由于战争等原因,两张照片,一张都没有传世。

  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后人知道王文明的革命功绩,没有照片怎么办?县党史部门想到,王文明之子王祥仍在世,和王文明长得很像,只是精神不是太好,难以配合长时间的画像。于是,领导派党史办干部崔修健给王祥拍了张照片,再请一流画师据此画像!

  画师陈天民领命为王文明画像。不过说实话,干这活儿,真有点为难画师:王文明逝世时36岁,正是青年;拍照时王祥已66岁,垂垂老矣。照着一位老年人的照片,愣要画个青年脸,用海南话说,还真是“考师傅”!

  画像一稿出来后,有关部门在嘉积组织座谈会,向一些见过王文明的老同志征求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文明比这瘦!”其后,历经数次细致修改后基本定稿。

  画像是出来了,可这画像到底像不像王文明,像的程度有多少?党史部门心里依旧没底,于是拿着画像,找到了曾是王文明亲密战友的王植三。

  “他一看到画像就叫出声来:‘你们怎么找到文明的照片的?’”陈锦爱回忆多年前这桩往事时,表情生动,似乎此事就发生在昨日。

  有了王植三的这一叫,王文明“照片”算是“达标”了。“照片”正式启用,成为宣传王文明的有效辅助形式。

  其实,躯壳早灭,忠骨难觅,照片不存,完全无损于王文明的不朽。他活在家乡父老的心中,活在光辉灿烂的琼崖革命史中。

  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琼崖谁人不识君。

  王文明 “准”从何来?

  大革命失败后,选择乐会四区藏身及发展;上级指示特委迁往海口,他带队伍另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推荐冯白驹担任琼崖特委新的领导人,在琼崖革命发展的许多关键节点,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采访党史专家,谈及王文明,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准”字。

  大革命失败后,他选择将特委迁到群众基础较好的乐会县四区。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认为,选择乐四区不只是因为这里是王文明的家乡,更是他综合了群众基础、地形地势以及与东路各县呼应等因素后作出的选择。

  “应该看到,特委组织了全琼武装总暴动,在许多地方发动袭击,但策源地一直没有离开乐会,直到开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邢诒孔说,乐会四区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及颁布土地法、工商条例,创办农场、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军械厂甚至图书馆、剧团等,使根据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升平气象”,这些革命实践,包括一些开展经济工作的思想,给全琼革命事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借鉴。

  事实上,乐会四区也的确曾经一度与东路的琼东、万宁、陵水、崖县等几乎连成一片,构成了“东路一片红”的喜人局势。

  1928年底,蔡廷锴“围剿”日益严酷,面对当时省委要求特委迁往海口的指示,王文明审时度势持保留意见,毅然率600多人奔赴母瑞山创立革命根据地。陈锦爱说,选择母瑞山,再一次体现王文明过人的判断力。不仅考虑了生存问题,还考虑到了发展问题。

  “母瑞山古树参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定群众基础,地处定安、琼东、乐会三县交界,是保存实力、伺机发展的绝佳选择。”陈锦爱说,如果只考虑生存,王文明等也许可选择中部其他山脉。

  选择迁往海口的特委领导人几乎全军覆没。如果没有王文明创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这一着棋,琼崖革命史或许将就此改写。

  1929年8月,在迁往海口的琼崖特委机关两次被破坏后,王文明在定安县内洞山抱病主持召开琼崖各县代表联席会议。此时身处深山,缺医少药,身患重病的王文明显然已经感觉自己去日无多。危局之下,一旦自己倒下,谁能接过帅印撑起红旗?王文明选择了冯白驹。

  “王文明对冯白驹的考察,显然不是一天两天。从担任琼山县委书记,到后来调任澄迈县委,工作有声有色,琼崖特委在海口被破坏,黄学增、官天民等主要负责人被杀害后,又是冯白驹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母瑞山向王文明汇报情况,并通报其他县委,研究今后斗争问题。因此,王文明看准了冯白驹有担任特委书记的潜质。”邢诒孔说。

  从1930年1月17日王文明病逝,到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在长达20年的革命实践中,冯白驹以出色的领导才能,将琼崖革命带到了光明彼岸,也由此证明王文明当年的判断是准确的。

  陈锦爱认为,王文明之所以屡屡在革命关键时刻作出准确判断和选择,是由于他善于将上级指示与琼崖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总结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理论水平,而且对党的事业和琼崖革命一片赤诚。

  “从现存的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与琼崖特委之间的通信来看,省委对琼崖特委的批评,换句话说对王文明的批评与不满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表扬则十分有限。他是中共琼崖一大选出来的第一任地委书记,在琼崖党政军中一直享有崇高威望,但他敢于‘犯上’,对当时省委脱离实际的‘左倾’指示没有全盘贯彻,而是有所保留地执行。他因此几上几下,多次被省委派人替换,却无怨无悔,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陈锦爱说。

  1921年秋,王文明受聘为琼东县双庙高等小学校长。上任伊始,他曾在学校大门口高悬“大启文明”四字横匾。从其后他的革命实践来看,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践行这四个字呕心沥血,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