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琼西中学——一所为抗战培养革命骨干的学校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孙乐明 卞王玉珏 时间:2011-07-08 12:39:36 星期五

建于1950年代的琼西中学大礼堂。 特约记者 卞王玉珏 摄

  从东方市的八所镇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5公里,就来到新街墟。找琼西中学很容易,宽宽的大门,大大的校牌,校园面积也很大。一问,这里占地254亩。

  与其他革命遗址不同的是,如今这里仍在办学,只是取消了高中部。而当年的琼西中学,是东方最早的完全中学,辉煌持续了20多年。更主要的是,学校初创时期,被称为琼崖的“抗大”,是抗战前期琼崖革命青年较为集中的地方。

  在特殊背景下创办

  琼西中学的创办过程颇为曲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琼崖特委向全琼发出“团结抗日、保卫琼崖”意见书,掀起海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1938年,琼崖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局面已经形成,琼崖红军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队,积极备战。当时的中共昌感县委觉得有必要迅速培养抗日救国骨干力量,共产党员史丹提出建议,创办一所学校,吸收和团结进步青年,培训抗日力量。

  县委同意史丹的意见,并委派他在新街一带筹办学校。

  当时史丹的社会身份,是感恩县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兼教育科长。由于创办学校必须经国民党当局批准备案。他便联合当时昌江县国民党党部特派员林超宇(共产党员)等人,向国民党昌江县政府提出办学要求,却被以无资金为由拒绝。

  史丹于是走迂回路线,立即到府城与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前身)校长钟衍林商谈,以“琼海中学琼西分校”的名义独立办学。得到同意后,中共昌感县委立即成立由陈克文、史丹、马白山、戴恩民和林超宇等组成的建校筹备小组。

  史丹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四处奔走,筹集款项。他和戴恩民两人带头各捐款1000光洋。一批工农群众和热血青年,自觉上山砍木材、割茅草,为建校出力。一些工匠还义务建造教室和制作课桌椅、黑板等,很快就完成了5间茅草教室和1间图书室。1938年9月18日,琼西中学正式开学。

  拿起枪杆上前线

  创办初期,学校选聘思想进步、热心教育事业的爱国民主人士戴恩民为主任,主管全面工作,又从福建、江苏和上海等地聘请爱国进步人士任教务主任和教员,共产党员叶贻彬、黄清霞、文宝庆、赵德星、吉向荣等,担任重要职位。

  学校设置4个教学班,学生250多人,其中150多人是琼西南的昌江、感恩、儋县、崖县各县党组织选送来的党员和进步青年骨干,其余为社会青年。

  琼西中学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办学宗旨是为抗日服务,目的是培养抗日救国骨干,课程设置表面上按国民党教育部规定,实际是根据抗战需要,以自选自编为主。政治课是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著作和我党有关抗日的文章,文娱课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毕业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体育课则以军训为主。

  中共昌感县委还派史丹、马白山等人经常到学校作政治报告,并指导工作。

  校内有党员34人,建起了特别支部,直属县委领导,叶贻彬任特别党支部书记。4个教学班设4个支委,当时学生党员有林杨春、陈斗平、吴爱民、赵之翼、陈光武等26人。

  在特别支部带动下,学校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红红火火。学校组织起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乡村,以演讲、话剧、演戏等形式宣传抗日道理。学校师生与琼西南广大群众建立起深厚友谊,为以后的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1939年2月10日,当日寇铁蹄踏上琼岛时,全校马上停课,200多师生大部分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戴恩民为独立队捐献10多条枪支。后来,许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史丹、马白山、钟岳、吴爱民、吴以怀、黄涌、赵德星、文宝庆、陈光武、吉寒冬、羊礼等30多人,则先后成为我党各级领导骨干。

  岁月沉浮

  在特殊背景下诞生的琼西中学,也在每个特殊年代中沉浮。

  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年代,琼西中学为抗战培养骨干力量。危机来临时,师生们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毅然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有的牺牲在战场上,有的在战火中立下赫赫战功。

  学校附近一位长者回忆说,学校停办后,日本人曾经接管,并办过日语学校。

  如今已83岁的邱邦凯,1951年就来到琼西中学任教,直到1995年离休,在这里度过44个年头。虽然患病多年,身体虚弱,但说到琼西中学时,老人马上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回忆起许多往事。

  1950年9月,琼西中学获得新生,在原址复办,校名为昌感初级中学。1950年代,中共昌感县委和县政府拨款,建设了5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7间教师宿舍、6间教室和1间图书馆,大大改善教学条件。1958年开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

  1960年,经前辈史丹和马白山建议,恢复琼西中学的校名。

  前些年,政府整合教育资源,这里的高中部合并到八所,学生人数再次减少。

  目前校园内的教学楼和宿舍,大多建于上世纪80和90年代以后。但在绿树掩映中,仍然留存着一座50年代建设的宿舍和礼堂,诉说着岁月的沉浮和光阴的故事。

  校友:我为琼西自豪

  在网上“百度”一下琼西中学校友,可看到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都为母校曾经的革命传统和辉煌历史而自豪。

  如今住在海口的邱邦凯老人,是学校第一批获高级职称的教师,离休前任学校副校长。他说,任教44年中,他已与琼西中学结下深厚感情,上级几次要调动,他都没有走。后来他当了东方市政协专职副主席,也没有离开琼西中学。

  “这里培养的人才多了,东方市的老干部,大都是这里毕业的。海南省政协原主席钟文,也曾经是这里的学生呀!”老人自豪地说。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在新街这里办学校?”记者问。

  “当时的新街很繁华!”老人马上解释说,以前国民党县府在北黎,离新街很近,加上附近的新北、港门、墩头几个小镇,几乎连成一片。当时这里是感恩县的文化中心地带,文化氛围好,读书人多,对招生有利。

  郭亚卫,从小就在琼西中学附近村庄长大。他说,上小学后,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上琼西中学,因为这里出过许多名人,那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上了琼西中学就会有前途。

  郭亚卫回忆说,他1965年真的成为这里的学生,还听过马白山、史丹等老前辈回来给学生做的报告,他们说当时的艰辛,鼓励大家发奋学习。

  1979年,郭亚卫又回到这里当老师,去年刚退休。他说琼西中学最辉煌的时候,有2000多学生,是东方第一所办高级中学的学校,培养出许多人才。

  学校现任校长赵志亮说,琼西中学有着这样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有辉煌的办学历史,他们正准备编辑校史,传承历史,发扬传统,希望在政府帮助下,重新振兴琼西中学。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