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椰壳上的雕刻时光:寻访渐渐远去的传统工艺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高虹 李幸璜 时间:2011-07-13 15:30:30 星期三

椰雕作品高脚莲花盒

雕刻老艺人文传述和他的椰雕作品。

椰雕糖罐

  被誉为“天南贡品”的海南椰雕,历史上曾长驱直入皇城宫墙,承载无数荣耀。艺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守着时光的寂寞,将粗砺的椰壳精工细雕成一件件令人叫绝的精品。

  时光流逝,在机械化加工和电脑设计的冲击下,传统的椰雕工艺渐渐隐去。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些执着的年轻人,愿意接过父辈的刻刀和心愿,在传承和创新中将椰雕技艺世代流传下去。

  隐去了浮燥,褪却了杂念,一把狭长的刻刀凝结了滚烫的热忱和梦想,在粗砺的椰壳上精工细雕,任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6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海南椰雕艺人忘我的创作情境一直盘绕在记者记忆中。

  今年6月22日,海南日报记者再次走进素有“海南椰雕村”之称的海口龙桥镇富道村后,寻访在市场惊涛骇浪中渐渐远去的传统椰雕工艺。几许感怀,几许叹息,毕竟手工艺者的人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凿炼时光的同时,也被时光冷冷地凿炼着。

  千年椰雕的美丽吟唱

  在海南,无论街市或是乡村,举目之处就能望见椰树傲立的身影。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激发了人们利用椰子的无限想象力,也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椰雕手工艺。

  椰雕雏型的出现要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载:“椰子树,亦类海棕……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

  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素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古朴而轻巧。特别是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在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还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物产特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在海口市档案馆,记者曾找到1963年的《海口市手工业出口情况调查报告》: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产品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抗战爆发后,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存活下来的椰雕艺人仅剩十余人。

  椰雕村的落寞变迁

  沿着菠萝蜜飘香的村道进入富道村,记者立刻感受到了强烈的变化。6年前,一进村就看到村道旁堆得小山似的椰壳及废料,装运椰壳配件的小车、拖拉机来往频繁。而今,村子只剩下满目寂寥。

  村里懂得全套椰雕技术的艺人,就只剩下80岁的文传述了。文传述十几岁就跟着哥哥学习椰雕工艺,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雕刻手法都了然于心。他说,以前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律,椰雕手艺传男不传女,即使入赘的女婿也不传,而外姓人更是无缘问津。

  但是,这条规矩在解放后被打破了。1955年,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前身———海南特别手工艺厂以8位艺人集体参股的方式成立,首批招了一些椰雕艺人,富道村就占了好几个,年轻的文传述也在其中。当时,厂里分为造模、拼接、雕刻等好几个车间,形成一条流水线作业。也是从那时起,大家广授学徒,不断扩大椰雕艺人队伍。椰雕也很快从原先的碗具、双耳杯等8个品种,增加到酒具、糖盒、灯座等200多个品种。

  1980年代,富道村的很多老艺人退休回村后,在村里开办了村工艺厂,把村民再次变成了工人。他们加班加点在椰子壳上画图、雕刻,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内外。在后来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反反复复于半停产与生产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小厂,一度成为海口厂的贴牌生产基地。

  好景不长,进入1990年代,富道村的手工椰雕日渐式微。毕竟相比机械加工,手工椰雕工艺复杂、耗时长、价格贵、样式传统,又缺乏实用性,富道村的市场越来越小,到最后就再没有人愿意做手工椰雕了。椰雕村的经济来源,也从椰雕转变为农业和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只剩下一间小小的椰壳配件加工厂,承接着一些来料加工,在微弱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由于眼力和手力退步的缘故,几年前文传述已无法再拿起刻刀。他遗憾地告诉记者,自己一直想把这门祖先留下来的手艺传给年轻人,但村里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跟他学,就连自己的儿子情愿替别人做配件加工,也不愿触碰精深的椰雕工艺。

  耐住寂寞的精工细雕

  确切地说,椰雕工艺分为椰壳雕、椰棕雕、椰木雕三类。其中,人们利用得最多的是椰壳雕,就是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

  椰雕的工艺,首先得从选料开始。文传述说,要挑选颜色、硬度、厚度都相近的椰子,靠着长年的经验和眼力,我们能透过包裹在外的椰棕判断出椰壳的形状、色泽、厚度、硬度等。接下来,根据椰壳的形状设计要雕刻的作品。如果是雕刻椰妹、猴子之类的,就需要保留外层厚厚的椰棕。这时,割棕就成了关键的一个环节。然后是造模和拼接。造模就是将椰壳在车床上车出想要的形状。村里人说,文传述老人的造模技术在村里是独一无二的,他车出的杯底和底座刚好拼合在一起,连胶都不用粘却能滴水不漏。而拼接环节也有讲究,就是将椰壳切割成一片一片,然后粘合在一起。有时会在拼接前先做一个玻璃钢模,有时干脆就直接拼接,这当中要克服一个拼合产品易热胀冷缩的问题。

  椰雕的珍贵,体现在工艺上,尤其雕工的技法和精湛度决定着作品的价值。文传述说,雕刻种类又有沉雕、浮雕、透雕、割雕、圆雕、拼贴、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壳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另类之美,比较常见的有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油,即在椰雕上涂上一层植物油等材料加以保护。一般上油3年至5年后,再加工一遍,椰雕作品才算基本定型,这样的作品才堪称完美。

  在创新中传承发展

  “我一生教过400多个徒弟,现在还在坚守传统椰雕工艺的只有这一个。”文传述望着自己的关门弟子吴名驹,眼里既是欣慰,也有几分遗憾。

  吴名驹今年36岁,是邻近的保明村人。16岁的那年,自幼喜爱雕刻的吴名驹到富道村去玩,偶然看到文传述创作的椰雕艺术品,顿时着迷不已。仅一眼之缘,吴名驹成了文传述最后一名徒弟,老人将全套椰雕技艺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然而,这一个“坚持”却写满了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0月20日,在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联联合举办的海南民俗工艺品制作“能人绝活”评选展示活动中,吴名驹获得“海南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不久,他又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项目传习人的称号。去年8月,在世博会海南周上,吴名驹在时尚的世博会舞台上表演千年椰雕技艺,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游客。

  “我喜欢创新求奇,时常会在传统椰雕创作中融入现代艺术,或将椰雕与其他材质结合。”吴名驹说,高档精美椰雕工艺品之所以失去市场,主要是与市场结合的创新跟不上。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传承发扬传统工艺,一方面提升新椰艺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但真正的椰雕还是要体现传统技巧与风格。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