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椰壳上的雕刻时光:寻访渐渐远去的传统工艺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高虹 李幸璜 时间:2011-07-13 15:30:30 星期三

  隐去了浮燥,褪却了杂念,一把狭长的刻刀凝结了滚烫的热忱和梦想,在粗砺的椰壳上精工细雕,任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6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海南椰雕艺人忘我的创作情境一直盘绕在记者记忆中。

  今年6月22日,海南日报记者再次走进素有“海南椰雕村”之称的海口龙桥镇富道村后,寻访在市场惊涛骇浪中渐渐远去的传统椰雕工艺。几许感怀,几许叹息,毕竟手工艺者的人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凿炼时光的同时,也被时光冷冷地凿炼着。

  千年椰雕的美丽吟唱

  在海南,无论街市或是乡村,举目之处就能望见椰树傲立的身影。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激发了人们利用椰子的无限想象力,也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椰雕手工艺。

  椰雕雏型的出现要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载:“椰子树,亦类海棕……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

  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素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古朴而轻巧。特别是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在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还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物产特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在海口市档案馆,记者曾找到1963年的《海口市手工业出口情况调查报告》: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产品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抗战爆发后,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存活下来的椰雕艺人仅剩十余人。

  椰雕村的落寞变迁

  沿着菠萝蜜飘香的村道进入富道村,记者立刻感受到了强烈的变化。6年前,一进村就看到村道旁堆得小山似的椰壳及废料,装运椰壳配件的小车、拖拉机来往频繁。而今,村子只剩下满目寂寥。

  村里懂得全套椰雕技术的艺人,就只剩下80岁的文传述了。文传述十几岁就跟着哥哥学习椰雕工艺,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雕刻手法都了然于心。他说,以前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律,椰雕手艺传男不传女,即使入赘的女婿也不传,而外姓人更是无缘问津。

  但是,这条规矩在解放后被打破了。1955年,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前身———海南特别手工艺厂以8位艺人集体参股的方式成立,首批招了一些椰雕艺人,富道村就占了好几个,年轻的文传述也在其中。当时,厂里分为造模、拼接、雕刻等好几个车间,形成一条流水线作业。也是从那时起,大家广授学徒,不断扩大椰雕艺人队伍。椰雕也很快从原先的碗具、双耳杯等8个品种,增加到酒具、糖盒、灯座等200多个品种。

  1980年代,富道村的很多老艺人退休回村后,在村里开办了村工艺厂,把村民再次变成了工人。他们加班加点在椰子壳上画图、雕刻,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内外。在后来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反反复复于半停产与生产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小厂,一度成为海口厂的贴牌生产基地。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