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村的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记者 苏晓杰 摄
99岁的周荣福老人,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当年如何送信、四处张贴革命标语的故事。记者 苏晓杰 摄
琼崖革命为什么能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最终取得成功?从仲恺村的革命历史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是位于海口东海岸南渡江下游入海口附近、距离东营渔港不远的一个宁静的村庄。2011年6月27日,仲恺村举行“纪念建党90周年暨仲恺乡农民协会成立85周年大会”,这个有着光辉革命历程的革命老村,是海南最早组织农民协会、开始革命斗争的地方之一,也是琼崖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和旗帜冯白驹开始革命工作的地方。仲恺村的群众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时期,革命斗争有过高潮也经历过长时间的低谷和白色恐怖时期,但村民们始终坚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革命立场从未动摇,革命活动从未停止,深刻诠释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意义和价值。
工农联盟开启革命之路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土生土长的仲恺村人郭绍明介绍说,这里叫仲恺村是解放后的事,解放前它原本是两个村:罗陈村和橹梧村。外村人常简称为“两村”,又按海南方言发音称为“大铜、大鼓”村。
两村所在的地方靠近海岸线,处于南渡江下游,地势低洼,人口稠密。因为人多地少,常遭遇风、涝灾害,从事渔业的人又不多,农民生活十分艰难,不得不走出村庄,经商或学习手艺补贴家用。
清代嘉庆年间,两村村民就成立了专门习艺泥水(即建筑)技术的民间帮会“琼耀会”, 引导两村专事建筑技术,并逐渐垄断了当时海口地区的建筑行业,产生了海南最早的工人阶层之一;村庄捐资合建关圣庙,通过共同的信仰加强了两村的联系,使两村一直以人心团结闻名。
到大革命前夕,两村的成年男性约250人,其中200余人在琼北地区从事建筑工作。1926年初,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赶走盘踞海南的军阀邓本殷,王文明等不少共产党人随军入琼开展革命活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两村的建筑工人们在共产党的组织和发动下,迅速组织起来,于1926年3月宣告成立了海口泥水工会,成为全海南最早成立的工人组织。在其后成立的海口市总工会中,两村建筑工人为主的海口泥水工会也成为核心组织和革命骨干力量。
就在此时,年轻的冯白驹初次登上革命舞台,任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组织农民运动,就选择了两村作为其革命工作的起点。郭绍明分析,冯白驹选择两村开展革命工作,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他此时常去市总工会开会或联系工作,亲眼目睹了两村工人的革命热情,又得到市总工会主席林平介绍两村的革命情况,萌发出亲自去两村调查的想法。必然性在于两村男人外出做泥水工、妇女在家务农的传统,形成了工人和农民的天然联盟。可以说,两村村民都受到双重压迫,生活特别困苦,也因此特别团结、特别能战斗。这些在当时的海南是比较少见的。
曾亲历当时工人运动的老党员潘子裕在解放后的回忆材料中也说:“海口地区没有大型的厂矿和企业,泥水工会是工人人数较多且集中的基层工会,特别是两村的工人,虽然白天分散在各个建筑工地,但晚上大都回村,一呼百应,能立即集合。总工会一有工作布置,首先到场且人数最多的就是泥水工会的工人。”
在冯白驹的发动下,许多工人回乡动员亲属参加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和泥水工会也都互相支持展开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还有许多村民,比如现年99岁的周荣福老人,当时就同时参加了两个组织,既是农协会员又是工会成员。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两村深厚的革命基础:1926年4月仲恺乡农民协会成立的时候,冯白驹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此时两村至少已经有3人是党员。
坚持革命斗争二十三年
冯白驹于1926年9月正式入党后,在仲恺乡农民协会和海口泥水工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仲恺乡支部。此时,全村已经有10个党员。此后的23年里,两村人民虽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却始终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这在琼崖革命中也是不多见的。
1927年4月21日,国民党已经举起反共屠刀,蓝牌泥水工会(即国民党组织的工会)肆意挑衅,公然绑架了两村的红牌泥水工会(即共产党组织的工会)3名负责人,市总工会组织了全市工人大游行,仲恺乡农民协会的农民也积极参加,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3名工人。更重要的是,当天上午,国民党琼崖当局已得到蒋介石“清党”密令,本预谋当天下午发动反革命政变,因为此次震动全岛的大罢工推迟到第二天凌晨。位于海口的琼崖地方党组织及时得到了广东方面的紧急指示,为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成员和部分机关的撤离赢得了时间。
冯白驹离开海口后就藏匿在两村,并在4月23日召开了党支部大会,分析和指示今后的革命斗争路线。据当时党员郭秉余的孙子郭文信、农协委员林鸿发的儿子林尤谦等人讲述,冯白驹批评了村民中的悲观、急躁等情绪,指示两村要转入隐蔽战线,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他还布置了自己离开后的工作:一是安排一个秘密联系人蔡先生与两村单线联系,指导革命;二是要保护好农协会旗;三是改变斗争方式,开展地下斗争,派共产党员李润春当国民党的保甲长,以利于保护好两村;四是暂不批准农协赤卫队长林鸿发的入党申请,白色恐怖时期留在党外更有作用,以党外人士身份支持革命工作。
不久,冯白驹离开两村前往根据地,直到解放前再也没有回过两村。但他的这些布置安排,为两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两村人民也在革命中不断丰富着斗争的形式。
周荣福老人当时曾为党支部向蔡先生送过信。他说,大革命后两村不能开展明刀明枪的革命活动,就积极为共产党筹集钱粮。自“琼耀会”成立后,两村专门设立了公田和公款,用于关圣庙和每年公期酒席的开支,200年来不曾改变。1928年,全村村民一致决定,每年公期不再做酒席,将钱粮全部用作革命经费,全村还坚持每年捐钱捐粮,据说每年筹集到的钱粮有1000多银元,全部由蔡先生转交党组织,用于冯白驹领导的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海南经济凋敝,两村许多建筑工人只能在家歇业,他们就组织了“土仔班”琼剧团,宣传团结抗日,周荣福就是剧团的二胡手。他回忆说,两村人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排练了《穆桂英》等许多有民族气节的剧目,还在演出中加上讽刺日本和汉奸的对白,在当时的海口地区颇有名气。有一次,戏班到塔市、演丰一带演出时,还配合抗日游击队消灭了一个日伪军的炮楼据点。
1942年,国民党的公然反共和日军的“扫荡”使琼崖革命武装面临最困难的局面,与大陆联系断绝,大量抗日物资积压在湛江西营。冯白驹此时派人与两村联系,将运回抗日物资的任务交给了两村。村民林鸿发等人利用自家的渔船,组织村里渔民数次冒着海峡的封锁从湛江运回大量药品,但在最后一次运输中被日军发现,渔船被击沉,船老大林树祯不幸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两村再次发挥工农天然联盟的优势,在海口市区基层党组织数量少、党员少,特别是工人队伍中没有一个坚强支部的情况下,仲恺乡党支部改组为海口泥水业支部,加强了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并领导两村工人带头恢复了海口市的工会组织,积极开展迎接解放的各项工作。
正式更名仲恺村
走在两村里,许多农户家是“革命老屋主”和“革命堡垒户”,他们曾在靠近国民党核心统治地区隐藏和转移了许多党的干部和组织,在革命年代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不是山藏人,是人藏人。”冯白驹曾经评价两村的革命斗争工作时说,两村的革命历程再次证明了琼崖革命的这一宝贵经验,有两村这样的群众支持,琼崖革命必定取得最后的胜利。
1950年8月,由于仲恺乡农民协会和两村群众闻名全琼的光辉革命历程,两村所在的东新乡人民政府正式将罗陈、橹梧两村统一命名为“仲恺里”,其后随行政区划变化先后称仲恺大队、仲恺村,两村在以“仲恺”的名义开启革命之路23年后,终于正式以“仲恺”命名,成为党和政府赋予仲恺村的极大荣誉,也成为全省唯一用中国历史名人命名的革命老区村庄。
今天,漫步在村里,这是一个宁静、安祥的村庄,村中85年前的遗迹已经不多。举办纪念大会的小广场就在关圣庙前面,这座村史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2007年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重修,外表鲜亮得有些“现代”,但内里的布置一如往昔,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许俊题写的“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提醒着人们,历史的气息仍然在这里弥漫。
村头还有一所学校,校门上冯白驹亲笔题写的“仲恺小学校”格外醒目,是村中另一座还能见证仲恺村革命历史的建筑。据说,解放后廖仲恺先生的夫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何香凝女士曾专门给仲恺村写来信件,并赠送她创作的国画“虎”和“梅花”,还为拟建设的“仲恺礼堂”题字等,可惜上世纪80年代村委会遭窃,大部分赠物无存。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这个村名永远值得仲恺村人自豪。”郭绍明说。当年,村民们坚持走完海南革命斗争的全程,成为琼崖革命的一个样本,无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恶劣,顽强表现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才是仲恺村传承百年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未来再创辉煌的希望所在。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