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姐姐都是弱智,大连的坚强女孩郭美红却以614分考上南京理工大学,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报道刊发之后,全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本报报道,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打来电话,本报资助热线几乎被“打爆”。众人拾柴火焰高,郭美红大学学费有了着落,捐款还可能超出她大学四年的学费需求,郭美红表示,她愿意把多余的善款捐给更多上不起大学的同学,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打爆”的资助电话
“我在新华网上看到转载《沈阳晚报》的报道,知道了郭美红的故事,心情很沉重,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与她有相似的经历,我能不能帮帮她?”昨日下午3点42分,武汉的陈先生给本报实习生董爽打来长途电话,表示要资助郭美红。
陈先生的电话已经是董爽两天来接到的第58个资助电话,应接不暇的电话让董爽和她的手机难承重负,“从昨天开始,我的手机已经充了两次电,电话太多,有时刚放下一个电话,就看见两三个未接来电。”董爽说。但陌生的电话仍在不断响起,它们来自全国各地,目标只有一个——资助阳光学子郭美红。
“报纸刚出来时,只有几个沈阳的爱心人士给我打电话,工作很轻松,但从26日下午四点开始,电话忽然多了起来,除了东北口音的读者,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读者也打来电话,他说在新华网上看到了报道之后,很受感动。”董爽回忆。
7月26日下午,通过网络检索,本报记者发现,新华网在当日下午2点38分以《女孩靠弱智父母捡破烂供读大学曾露宿街头》为题转发了本报相关报道,其它各大网站随即跟进转发。据记者统计,截至昨日下午,至少有300个网站对《三个弱智亲人托起她的大学梦》一文进行了转载,网络接力传播,阳光学子郭美红的故事走出了辽宁。
“网站转的越多,电话接的越多,有时吃着饭,电话就打来了,一顿饭比平时多吃了十多分钟。到了晚上10点,必须关机睡觉,第二天早上8点开机,又发现10个未接来电,还有许多短信。”虽然接连不断的电话影响了董爽的生活,她却毫不介意,“想到会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帮助郭美红,心里觉得很温暖。”
坚强女孩让全国读者落泪
很多爱心人士的电话让人难忘。沈阳的毛先生是第一个给本报资助热线打来电话的爱心人士,毛先生今年只有24岁,还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郭美红上大学之后,他决定每个月给她寄去300元。“刚刚毕业,找工作不容易,我也没有多少钱,读完大学,我更知道大学用钱的地方很多,我愿意把美红当成我的一个小妹妹对待,尽所能帮助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发来短信:“我生活条件一般,没法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我只想说,郭美红,你是一朵美丽的小红花,希望你健康美丽茁壮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没读过大学,希望你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深圳的刘先生在深圳新闻网上读到郭美红的报道后,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捐助郭美红。谈起自己献爱心的初衷,刘先生有些伤感,“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时候日子过得非常苦,整天干农活,种茶、捕鱼、砍柴,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都离开了,我靠着自己走到今天。高二时,我离乡来深圳打拼,现在已经在深圳拥有了一家高档服装店,我想鼓励美红,命运是靠自己选择的,只要敢拼搏,生活就有希望。”
浙江的范先生打来电话,“我们想以公司的名义资助郭美红,希望低调行事,公司几个高层都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我们因郭美红的坚强而感动,美红如果愿意,毕业后可以来我们公司工作。”
郭美红愿意捐出多余善款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大连金州的郭美红,两天来,通过本报联系,郭美红也接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电话。昨天上午开始,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郭美红的银行卡里已经充进了4000多元没有留下姓名的捐款,而捐款数目还在增加。
对于突如其来的“巨款”,美红显然有些不适应,“真的用不了这么多钱,我觉得挺麻烦大家,为我一个人,这么大动干戈。”捐助人很多,郭美红最后收到的善款很有可能超出她大学四年的需要,面对这种可能,郭美红告诉记者,“我想把多余的善款捐给别的孩子,报名利群助学活动的同学很多,名额有限,有些人即使家庭贫困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帮助,爱心应该送到更多人手里,捐款并不属于我一个人。”(记者闻达 摄影 孙海)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