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清远市香港幸福小学的“幸福厨房”建成后,孩子们共进“幸福午餐”。
在“幸福厨房”建成前,一小勺盐、一盆白米饭加入开水拌匀,就是这位清远市香港幸福小学学生的午餐。
引 言
“吃吧!”冯路养飞快地一扬手,教室里开始碗筷叮当,50多个孩子一块儿吃起饭来就像一箩食桑的春蚕,十几分钟工夫便把桌上的几盆冬瓜烧肉一扫而光。
这一天是7月18日,“幸福厨房”在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香港幸福小学建成后,南方日报记者第一次有机会与孩子们共进午餐。饭后,3个高年级女生自发到厨房洗锅刷碗,一年级的小姑娘陈志霞偷偷跟了进去,出来的时候她掩饰不住窃喜,背地里向记者摊开手,原来手里握着一把烤得半糊的玉米粒。
从前,冰凉的玉米糊是她的午餐,现在,喷香的烤玉米是她的零食。
就在几个月前,就在这间学校,孩子们拿盐开水泡白米饭吃的景象还历历在目。那时他们告诉记者:“我们自己会做饭,我们只是需要一间厨房。”
而今,“幸福厨房”给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实惠:热气腾腾的饭菜,自己种菜、下厨、烤红薯和玉米的快乐,以及更长期的外来志愿者服务。“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计划。”校长冯路养说,“我希望能将我们学校的‘幸福’与更多的孩子们分享。”
那么,我省还有多少孩子需要“幸福厨房”?趁着暑假,南方日报派出多路记者赴省内偏远地区学校调查采访,听到了更多的感人故事,看到了更多的期盼眼神。
南方日报“幸福厨房”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小学建设更多的“幸福厨房”,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符合条件的学校主动加入。
为一家人做饭的小姑娘
“我很辛苦啊!”当13岁的女孩沈莲花垂下眼睑,轻声吐露自己的命运时,周围人都沉默了。
她是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横坑小学的四年级学生。由于个头矮小,骨瘦如柴,她看上去像是才七八岁。
和所有的留守儿童一样,沈莲花的父母多年前就开始外出打工,留下她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大弟弟10岁,上一年级。8岁的妹妹还没上学,在家里照顾着4岁的小弟弟。
因为奶奶年迈,排行老大的沈莲花成了家里的支柱,小小年纪便要撑起整个家。每天,家里起床最早的人是她。天还没亮,她就要独自把一家人的早饭和午饭都准备好,把自己和弟弟的午餐装进饭盒。
她的家距离学校大约有5公里的路程,待她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带着弟弟一起赶到学校时,往往第一节课都已经开始了。
中午,当沈莲花和大弟弟在学校嚼着从家里带来的冷饭时,她的奶奶、妹妹和小弟弟也在家里吃着她一早做好的饭菜,红薯、玉米、白菜、南瓜是这家人饭桌上不变的主题。
她从来没有想过吃冷饭有什么不好,也没有“奢求”过改变。“肚子饿了,冷饭也要吃啊。”她的语气淡淡的,没有半点怨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像沈莲花这样的留守儿童,在连南的大山里多得就像路边的野草。
唐春生是三排镇南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居住在千年瑶寨,往返学校一趟需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10岁的唐春生一般在早上6点起床与哥哥一起做饭。灶台齐他的胸口高,但他骄傲地宣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地做出一顿饭了。
他的同班同学中,半数以上都是带饭到学校当午餐,早就习惯了一年四季吃冷饭。“也还有些热气,就可以吃。”唐春生说。
南岗小学现有学生89人,其中31名学生是自带午饭到学校就餐。学校没有食堂,8名教师的午餐各自解决。
横坑小学是连南县规模最大的一所村小,现有学生413人,在校吃午餐的学生158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基本上是从家里带饭。学校有一间教工食堂,是由香港基督教播道会恩福堂捐资4万余元兴建的。如果冬天学生们带来的饭菜实在太冷难以下咽,他们可以要求教工食堂的师傅帮忙加热,但这仅限于少数几个胆子比较大的学生。
回家吃饭的路太遥远
上学路途遥远,午休时间不够回家吃饭,是大多数山区孩子在校午餐的原因。
7月21日,辗转绕过“山路十八弯”,记者来到群山脚下的阳山县江英镇坑边小学。学校共有学生181人,老师8人。学生来源分散,方圆6公里内的30多个自然村都有学生在此上学,因此普遍路途遥远。
今年6月,江英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坛生看到南方日报关于“幸福厨房”的报道后,便通知坑边小学以及更远的庙埪小学统计学生在校午餐人数。
据学校摸底调查得出的数据,庙埪小学全校60多名学生,从家到学校步行路程在60分钟以上的有16人,基本都带饭在校午餐。而今年秋季将在坑边小学就读的所有学生当中,距离学校步行路程在40分钟以上的有48人。
最远的学生住在岭背六洞、大塘坪苏和凼等村,来一趟学校需要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碰上刮风下雨的坏天气,孩子们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到学校,往往在路上就被淋得全身透湿。
为照顾这些学生,坑边小学只得推迟上课,提早放学,早上9时30分才上第一节课,下午4时30分就放学了。
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的黑板上,有一份粉笔手书的教师接送学生路队安排表。因为学生来去学校的路途实在太远,学校将学生们按照家庭住址分成上洞、下洞、马巷、坑氹4个片区,每天安排老师分头将各片区的学生接送到指定的安全地带。
这些上学路途遥远的学生大都是带饭到学校午餐,据黄坛生统计,上学期在校就餐的学生有60多人,下学期可能有48人。他们带的多是白米饭,中午拿出来加点油或盐调味。还有一些孩子是自带番薯、芋头等杂粮,或是用矿泉水瓶装上一些麦羹或玉米羹。
每天为学生烧开水的校长
“我们不是没有想过要解决学生吃午饭的问题,但最大的难题还是经费。”坑边小学校长黄伙养说,现在学校连教工食堂都没有,老师们都是用电饭煲、煤气炉在自己的房间解决吃饭问题。
黄伙养希望能将学校现有的空余校舍改建成“幸福厨房”,由学生自带米、菜、油,然后采取“大带小”的方式,让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学生一起,自己动手做饭。
在记者所到的学校,经费是困扰校长们的一个普遍问题。没有经费,他们只能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地改善现状。
杨桂梅,清远市阳山县大清小学校长,每天中午要用一个5升的电饭锅烧3锅热水,供20多个学生泡热他们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午餐。
这20多个学生大多住在龙井村和洋礼洞村,上学需要走近1个小时的山路,因此只能带饭到学校,就着咸菜、酱油下咽。
一个电饭锅、两个热水瓶不够用,孩子们只能分批排队,轮流到校长办公室灌开水。等不及的孩子,在水烧开之前就已经把饭吃光了。杨桂梅希望有好心人能够赠送两个电饭锅和6个热水瓶,这样可以提前把水烧开,不让饥饿的孩子们等太久。
“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幸福厨房能够建立在这里,到时候学生自带米、菜、油,然后由学校的3个老师轮流做饭。”杨桂梅说。
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清小学,在校学生37人,教师3人。一场大雨过后,通往大清小学的土路满是泥泞。两层的教学楼破败不堪,楼下两间教室的窗户上已经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玻璃,学校却拿不出钱来修补。二楼有一间仅供两人勉强容身的教工厨房,灶台上已经很久没有升起炊烟了。
幸福小学校长的新忧虑
“与大清小学比起来,我们学校的孩子真算是‘幸福’了。”与记者同行的幸福小学校长冯路养感慨说。然而,他最近却遇到了新的难题。
上学期末,幸福小学六年级有10个学生毕业升初中,除一个随父母去清远上学外,其他9个都被分到了镇中心小学水口学校。这意味着他们上学路程更远,但学校却无法提供食宿。冯路养正在四处托人帮他们在学校附近找房子租住,而在幸福小学刚刚建成不久的“幸福厨房”,这些学生才享用了不到一个月,因新学校条件限制,不久又要恢复自带午饭的。
水口学校是2009年由阳城镇第二小学与第二中学合并而成的镇中心学校,现有学生1340余人。学校目前只有一间教工食堂,空间有限,小学部以及中学部的130多名老师们都只能分批分时段就餐。偌大的学校至今没有学生食堂,100多名在校午餐的学生只能靠自带午饭或者家长送饭。
每天中午,水口学校门口都挤满了自行车和简易电动车,他们都是来给孩子送午饭或者接孩子回家吃饭的学生家长。高年级学生则是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吃午饭,路途远的也得40多分钟才能回到家。不少学生嫌麻烦,中午就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随便买些零食填饱肚子。
即使是家离学校近或者在附近租房住的学生,中午回去之后还要自己打理生活,往返路程加上做饭所需的时间,午休的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根本来不及休息又要继续下午的课程,一些学生往往因此而迟到,下午学习效率低下。
水口学校校长陈家雄说,如果能建成“幸福厨房”,学校可以调配专门的职工为学生做饭菜,不光是现在在校午餐的学生,很多原本中午回家吃饭的学生也会愿意在学校就餐。“不仅比外面便宜,起码学校能够保证饮食的卫生安全,节约时间,家长也会欢迎。”
冯路养也认为,水口学校是一所比较大的中心学校,如果建成“幸福厨房”,受惠学生的规模会更大,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大。记者 赵新星实习生 高金花 发自清远
相关链接
高考作文 快乐.幸福.美好美句美段
陈一冰与何雯娜分手 曾经幸福甜蜜的小情侣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