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宣传部长通过自己所管理的微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动态。
邓鸿是南京某高校的一名辅导员。每天上午八点半上班,他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人人网与新浪微博。在他的好友列表中,头像大多是一张张90后年轻面孔。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交网站兴起,高校老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悄然变化,在社交网络上,老师们发现课堂上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会是另一番面貌。通过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站,这些在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老师能够了解到学生们从不轻易表露的喜怒哀乐。
“哥”玩的是潜伏
谁没去上课 谁家里出事
“一切尽在掌握”
邓鸿今年三十出头,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已近七年。早在2007年底,人人网还叫“校内”时,他就注册了一个账号,并填写了个人信息。很快就有学生在“推荐好友”列表中发现了邓鸿,并加为好友。“当时我上人人网只是随意浏览,打发时间。”由于当时使用人人网的学生并不多,网上比较平静,所以邓鸿只是偶尔想起来了才会登录,个人主页也很少更新。到2008年底,整整一年时间里邓鸿只更新了三条状态。
2009年是人人网红火的一年,学生们开始大量注册使用,网上的生活开始热闹丰富。现在,邓鸿是该学院2009级学生的辅导员。一天,他无意间登录人人网,发现竟有近百个好友申请,其中大部分是2009级的学生。“从那时起就开始经常上人人网了,”邓鸿说,“因为我发现,学生喜欢把自己生活的琐事、趣事发布在人人网上。”
邓鸿玩人人的方式与学生们不同:长时间在线,但很少“冒泡”。只要在办公室里一闲下来,邓鸿就会登录人人网。但他很少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浏览学生的信息上。
“比如,小王今天又睡过头了没去上课,已经是这个星期第三次了;小李两个月里换了三个女朋友;小张最近的状态比较低沉消极,可能家里出了什么事。”邓鸿坦言,这些“八卦”都是通过学生每天更新的状态或日志获得,如果依靠传统的开会、谈话等方式,这些事根本无从知晓。他告诉记者,他会根据这些状态、日志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会主动找学生谈心。“我会问小王是不是最近游戏玩得太疯了;提醒小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等等。”
邓鸿认为,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就是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而社交网站上学生的动态就反映了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情况。“现在微博火了,我赶时髦注册了微博账号,还在上面找到了不少学生。”
相关链接:
外籍教授被曝学术身份造假 中国地质大学回应遭批
女孩上大学4年一共打23份工 毕业用积蓄创业
分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硕士考研经验谈
经验分享:南开大学微生物专业考研经验谈
(编辑:郭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