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尘埃落定,来自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学家分享这一奖项。事先很多国人曾对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抱有期许,如今希望暂时落空,不少人觉得失望、泄气,甚至有人认为不公平。
其实,此前很多国人的期许,是因对诺贝尔奖评奖规则和惯例不了解。
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获奖领域的决定性成果获得承认,都比屠呦呦早得多。
一些媒体曾以拉斯科奖是“诺贝尔奖”风向标为由,认定屠呦呦获奖有望,事实上这同样是误解。拉斯科奖相比诺贝尔奖,时效性要更强一些,尽管获拉斯科奖者的确有不少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但都要延后一段时间。1997年至今,先获拉斯科奖、后获诺贝尔奖者共13位,二者间隔最短的也有3年,最长的则达31年,与这些人相比,当年刚刚获得拉斯科奖的屠呦呦,显然并没有多少“加分因素”。
正因为诺贝尔奖的特点是“总结性表彰”,因此一个国家在科学领域内的基础、长期投入和积累厚度,才是获得诺贝尔奖“收成”的决定性因素。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