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培训结束,他们都会抱着大哭一场”
已经是放学时间,但对红旗小学参加社区中心课程的学生们而言,课堂时间还未结束。背着书包,他们争抢着往集装箱教室跑,因为一天里最欢乐的时光马上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黑桥社区中心大约有2700平方米,包括5个教室、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可移动的公共厕所和一个大型户外运动场及游乐设施,全部由集装箱改造而成。
CMC澳大利亚籍经理YinChia介绍说,虽然集装箱的点子是何乐想出来的,但光有集装箱还解决不了问题。为了满足CMC的特殊需求,国际公益建筑设计机构ArchitectureforHumanity参与了集装箱的设计。工人们把集装箱四壁都塞入了保温材料,并在集装箱里布设线路预留好插孔,铺好木地板,为方便出入和采光,工人还对钢板进行了切割,装上门窗,最后刷上外墙漆,颇具现代感的铁皮房子成了黑桥社区中心最大的亮点。
在集装箱里,所有的项目和课程都是免费的,这个新奇的场所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受场地限制,中心不得不将报名者限定在小学3—5年级的学生,不过室外的篮球场和运动设施依然向所有人开放。
晚间课程持续两小时,志愿者们会先用一小时督导学生写作业,然后是体育和艺术课程。
学生们分年级坐在不同颜色的集装箱里,每个集装箱都整齐地摆放着十余张桌子,空间还算富余。整个室内的装修简单实用,墙壁上除了几幅图画,再无其它装饰。四人围坐一桌,学生们自觉地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只要他们举起小手,屋里的三四个志愿者就会走到跟前,解答他们的疑问。
四年级学生郭云呈和弟弟每天都到集装箱学校来做作业,这儿比家里的条件要好,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许多老师”。志愿者随时解答他们的问题,给他们讲全新的知识,而在打工子弟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往往太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除了小学生的课后辅导和周末及寒暑假项目,CMC还对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对16-20周岁的打工子弟进行生活技能培训,还要对他们的父母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训。
“有些青少年打工子弟很早就辍学了,我们培训他们生活技能,推荐他们去酒店、小的会计所、图片设计公司做实习,在后期跟踪发现,他们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能够自立。”YinChia说,“他们感情很深的,每次培训结束,都会抱着大哭一场。”
YinChia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活力社区基金副主任。CMC总经理韩克非说,一直觉得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是个脚踏实地的慈善机构,正好它有活力社区这一专项基金,CMC与它一拍即合,黑桥社区就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之一。
志愿者要承诺干满一年
湖北襄阳人李素梅(音)说,自己的女儿在黑桥的民办学校上五年级,成绩还很靠前,但基础依然很差,甚至和老家的学校都没法比。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们都会在不止一所民工子弟学校读书,老家河南的四年级女生杨佳凡就是去年因为拆迁才转到红旗小学读书的。频繁换学校让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但无论走到哪儿,他们都在北京的最边缘打转。
谈起对北京的印象,杨佳凡仰头想了半天说:“还行吧。”虽然觉得住的地方有些脏,但她去过一次天安门,是妈妈带着去的,只是没舍得花钱踏进午门。
黑桥村离著名的798艺术社区只有两公里,而电影博物馆在村口远远就能看到,但村里的孩子半年也跨不出横亘在村口的那两道铁轨。
CMC的工作人员雷特说:“虽然不容易,但CMC的理念就是要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未来。”他们与北京的各所高校合作,去校园做宣讲,招募优秀的志愿者来辅导孩子。每年都会有1000多人加入进来,95%是大学生和年轻白领,还有一部分则是网上慕名而来的外籍人士。
王守东就是通过微博与CMC结缘的。他说:“一直在找志愿服务的机会,发现CMC靠谱,就申请做志愿者了。”
在这里做志愿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面试和培训,并且承诺干满一年,每周固定一天去志愿服务。王守东坚持每周四下午坐公交车赶到黑桥村。在孩子们放学前,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会给赶来的志愿者做培训,告诉他们和孩子交流时,哪些可以做,哪些禁止做。
晚上6点半,陆续下班回来的家长们围在了社区中心的大门外,等着接孩子,如果愿意,他们还可以进来打会儿篮球,而三四岁的小孩儿们早已挤上了社区中心新装的滑梯。
(编辑:实习生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