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宋耀如:与留学生牛尚周温秉忠是怎么样认识的?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钟一 时间:2011-11-16 11:31:17 星期三

宋耀如的Uncle(舅舅)和宋耀如在讨论耀如的前途。

宋耀如的Uncle(舅舅)在他的“东方丝茶”店。  (插图选自美国作家科妮莉亚·斯宾塞著、1939年出版的《三姐妹———中国宋氏家族的故事》)

  我们知道,关于宋耀如的很多文学性的东西,来源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1986年);而海外关于宋耀如的很多“史实”,则是来源自埃米莉·哈恩的《宋氏家族》(1941年)。比如说,罗比·尤恩森著《宋氏三姐妹》(1975年),很多内容就是“缩写”自哈恩的书。“天下文章一大抄”,看来洋人也不例外。

  罗比·尤恩森是这样写的:“宋耀如的舅父付路费给他去美国,显然是期望他的养子能唯命是从,安分守己。命里注定,前途已如此安排。他将长期辛勤工作,去学会进口和销售丝茶这项工于心计的业务。波士顿那间发霉臭的铺子,似乎是他毕生活动的天地。

  “宋耀如晓得舅父对自己的期望。然而他思绪纷纭,梦想着去探索茶店外的陌生世界。

  “一些中国学生──清政府派往美国的教育代表团的成员,满足了他这个愿望。他们向他讲述一些在学校和夏令营亲身经历的想必是有点添油加醋的惬意的故事。他们吹嘘自己的计划,说他们回国以后,要把中国从欧洲中世纪式的时代中拖出来。他们对着这个站在柜台后面秤着一包包茶叶、局促不安、一言不发的孩子出言不逊,讥嘲他这样活着毫无意义。

  “中国学生每次来访之后,宋耀如想寻求美国教育的决心也随之增强。他向舅父谈了这个想法。可是,这个因循守旧的人却干脆用‘不可能’来回答他。”“因此,在大约三年的学徒期满后,宋耀如干了一件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闻所未闻的事:他逃跑了。当时他还不到十四岁,据说是因为他那轻信不疑的舅父要派他到本地另一个中国人开的商店去办一件事。他就趁此机会头也不回地逃之夭夭了。”

  罗比·尤恩森所写宋耀如从海南直接去美国,以及“在大约三年的学徒期满后”云云,这些都是跟着《宋氏家族》(1941年)失实。

  相比之下,斯特林·西格雷夫写《宋家王朝》(1985年),虽然也参考埃米莉·哈恩的书,但他是认真核对原书内容的。像他在书中注释说:“在19世纪的美国,年轻富有的中国人的出现是个稀罕事,因此有许多记述。此处引用的是埃米莉·哈恩的《宋氏姐妹》”。又云:“哈恩在她的书中对宋耀如的两个小舅子做了详尽的记叙,但是与该记叙相反,事实是这两人并未就读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于1983年5月20日写的‘致作者信’中指出了这一点。”

  斯特林·西格雷夫介绍说:“温和牛当年是作为广东人容闳所组织的中国教育团的成员来到美国的。容闳是在美国大学毕业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在耶鲁大学求学时,即已决定通过把中国有希望的青年送到西方中学和大学的办法,来为改革祖国作出贡献。一八七一年,清廷批准他的计划。来自上海的小青年温秉忠和牛尚周,就是属于首批派到美国的留学生。”

  他写道:“他们在一八七八至一八七九年冬季常来查理的铺子,边饮茶边争论怎样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然后,“他们同查理交上了朋友,劝他到学校去,学一门有意义的职业。最后,他们鼓励他去向他的‘伯伯’提出这个问题。那个讲求实惠的伯伯,听了查理说还有此步他后尘更好的生活的说法之后很不高兴。他打消查理的希望。因此查理便动脑筋逃跑。”

  宋耀如与牛、温相识的经过,海外出版物的记述已经很多,到了国内出版的很多文章书籍更是大量写及,我们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叙述,看看他们是如何不约而同地共同演绎宋耀如的一段海外经历的。

  于醒民等著《宋氏家族第一人》(1986年)中这样写道:“当他第一次向养父提出进大学念书的要求时,养父惊讶得张大了嘴,象审视陌生人一样盯着他看,半天才说出一句:‘小孩子,说胡话!’养父的态度,无疑给他当头浇了一瓢凉水。这使他意识到,要让养父送他进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聪明的孩子,从此就将燃烧着的希望埋在心底,不再向养父提起此事。”“两位中国留学生的来访,在阿虎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第一层涟漪。来访者一个叫牛尚周,一个叫温秉忠,都是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官方留学生的成员。”1878年,“牛尚周与温秉忠才有机会再次来到波士顿。他俩在游览市容时,不时听到市民们在夸奖一位杰出的中国少年,说他就在本市唯一的一家中国丝茶号内服务。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他俩慕名来访。”“牛尚周讲上海方言,阿虎听不懂,但温秉忠的广东话,他听来倍感亲切。三人越谈越投机,不一会儿,便象阔别重逢的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这些描写,成为后来一些“创作”的源头,一些“作家”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地大写宋的这段经历。

  尚明轩等著《宋庆龄传》(1990年)中则写道:“在波士顿生活不到一年,宋嘉树由于受到美国民族精神中进取性和冒险性的熏陶,不再满足于堂舅安排的帮助丝茶店经销的命运,开始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刺激宋嘉树走上冒险之途的直接因素,既有探索丝茶店外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又有与美国对比之下对祖国贫穷落后命运的关切。海南岛家乡的悲惨生活与波士顿繁荣景象的强烈对比,在少年嘉树心上掀起难以平息的波澜。他渴望自己的祖国也象美国一样富强起来。”这里,作者把少年宋耀如的思想境界拔得很高。

  作者又写道:“当时侨居在波士顿的中国人很少,主要是一些被清政府派去留学的官宦人家的子弟,住在查尔斯河另一岸的坎布里奇。他们经常光顾丝茶店,在店中高谈阔论,更在嘉树心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留学生中,温秉忠和牛尚周(后来成为宋嘉树妻子的两个姐夫)是作为广东人容闳所组织的中国教育团的成员来到美国的,是1871年来自上海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们与嘉树成为好朋友,劝他到学校去学一门有意义的学问,将来回国谋一个理想的职业。他们对宋嘉树的劝告,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小嘉树终于下了决心,于是向已经成为他继父的堂舅提出在美国求学的要求。但是,这个已经被太平洋的风浪磨去了棱角的堂舅,没有理解搏动于嘉树胸中的那颗勃勃雄心。他的回答是:‘不可能。’他只要求嘉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商人,继承他的‘家业’。由于与堂舅没有商量余地,嘉树悄悄地逃跑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所著《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1992年)中写道:“19世纪末期的波士顿和海南老家在文化、社会和心理上的距离那就更为遥远了。这位开铺子的养父想方设法要把这个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拴在铺子里。但这个年轻人已经见过世面,活泼好动,新环境的吸引力胜过了家庭关系的温暖和语言相通的便利。

  “虽然他的移民路线同绝大多数横渡太平洋以劳动谋生的华侨一样,但他很快碰到了另一股中国人出国的新潮流———清朝政府派遣一些书香人家的子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方法。有两个这样的年轻留学生经常到波士顿他养父开的铺子里来买东西,一个是牛尚周、另一个是温秉忠。他们是由容闳(1828-1912)推动的、在1871年首批抵美的留学生中的两个。容闳是孙中山的同乡,可能是第一个受到完整的外国教育的中国人(耶鲁大学、1854级)。

  “年轻的宋耀如同牛、温两人交谈后,一心想离开店铺去上学。他的养父不同意,他就偷偷溜进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缉私船‘艾伯特·加勒廷’号。”

  因为受牛尚周、温秉忠等留学生的“怂恿”刺激,宋耀如又开始“逃跑”,而且继续遇到贵人。但是,接下来他的贵人、“恩人”是琼斯船长,还是加布里埃尔森船长呢?

(编辑:陈思达)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