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文昌韩氏大宗祠——饱经风霜古痕存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 耿 时间:2011-11-16 11:38:39 星期三

韩显卿公祠内由方形立柱支撑 

  传统式建筑

  看遍韩氏大宗祠,不难看出山门、“昼锦堂”和“韩显卿公祠”是其主体,从用料到风格,都保留着比较古朴的味道。

  “从梁架结构来看,韩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即融汇了古代北方建筑和南方建筑梁架结构的特点。”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为记者解说了韩氏大宗祠的建筑特征和价值。

  抬梁式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穿斗式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木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檩木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常见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从布局来看,作为三进式祠堂,山门、‘昼锦堂’和‘韩显卿公祠’不但平行,而且都在同一中轴线上,显得庄重而又规整。”阎根齐说,“在建筑木料的使用上,韩氏大宗祠也非常讲究,都是珍贵的名木;木雕工艺也兼具粗犷和精致的风格,古朴之中,尽显大方。”

  记者注意到,确如阎根齐所说,韩氏大宗祠的木雕工艺在梁木和档板上并没有得到体现,基本上保留了原木本色,只在门楣、门页上方和隔断等小处,才有较为细腻的雕工,纹样稍显简单,多以瓶状为主,寓意“平安”。

  单数的秘密

  山门、“昼锦堂”和“韩显卿公祠”除了平行和在同一中轴线上之外,立面也都是面宽三间,只是深度依序加深。站在公祠厅堂,仰望其顶部,发现檩子(俗称“桁条”)共有15根;而厅堂———明间———正上方则有17排瓦片,两侧———次间———分别为13道,不管是单独看,还是算总数,瓦片的排数都是单数。为什么檩子和瓦排的数目都是单数?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在琼北民间,像韩氏大宗祠这样的建筑,一般俗称为“十五架十七路”房屋:“十五”是檩子的数目,决定着房屋的纵深度;“十七”为瓦片的排数,显露出屋子的宽广度,即见光面。据省住建厅副厅长、《海南民族传统建筑实录》的编著者陈孝京介绍,历史上,一般人家的房屋,檩子的数量为11根或13根,但越有地位的大户人家或官宦世家,房屋的檩子数目就越多,15根或17根甚至更多,房屋也就显得越高大和宽敞。

  记者见过海口市遵谭镇涌潭村的一间蔡氏祖宅,檩子有15根之多,明间瓦片为19排,次间各有15排,十分阔气,屋子主人的先祖曾是明代广东仁化府学教授。

  说到檩子的单数问题,陈孝京解释,“屋顶的两面坡是对称的,檩子的数目当然也是相同的,加上脊檩,只能是单数。”

  阎根齐认为:“古人的观念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房屋属于“阳宅”,与“阴宅”(坟墓)不同,檩子的数目和瓦片的排数自然要取单数,以图吉利。”

  在专家们眼中,尽管在历史上韩氏大宗祠有过多次重建和修缮,但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式,依然能看到清末建筑的痕迹,是海南地区典型的古代建筑遗存。

(编辑:陈思达)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