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曲艺
闽南语系剧种路在何方?  “台湾经验”或可借鉴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 耿 时间:2011-12-12 16:59:03 星期一

台北布袋戏《奇遇良缘》。

  创新不等于抛弃传统

  “台湾的剧种怎么看待尊重传统和改革创新问题?”记者问蔡欣欣。

  “传统和创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每个剧种都要与时俱进,都要面临变与不变的抉择。可是,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核心美学,都有各自的角色行当和声腔语言,这些是不能变的;而表演的程式、艺术美学的表现方式(或虚拟、或写实、或写意),都是可变和可创新的。”蔡欣欣说,“歌仔戏和布袋戏在变与不变之间拿捏得很好,所以在台湾的众多剧种中,它们的生命力是最强的。”

  国家一级编剧、福建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对戏剧的创新问题也有一番见地。他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戏剧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走得太久、太快,因此走得太远了,以为把戏改得越新越好,结果都朝着西方的“话剧”方向靠拢。

  “全球化需要多元化,需要不趋同。当别人都一个劲趋同时,你停下来,就保住了传统,这需要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趋同性是与非遗保护的精神相违背的。今天我们才醒悟,连外国人都重视的东西,我们反而丢了。”王景贤认为,“什么叫创新?有时候退一步,或原地不动,清醒地坚守传统也能体现出‘新’来,只是坚守要能面对孤独和压力。”

  王景贤当泉州木偶剧团团长已是第二十个年头了,这些年他带领整个团队,一直固守传统,实属不易。

  好戏不一定要大制作

  针对时下国内评奖成风的弊病,泉州市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泉州市文化局原局长郑国权毫不客气地在会上痛斥:“花费一笔巨资,拉起一班人马,编排一部戏,就为了参加评奖,获奖后就基本不再演了,因为演职员太多,演一场费用惊人,老百姓请不起,也就看不到。如此好大喜功,于人于戏,都无益处!”

  郑国权通过研究,发现古时候戏班子的生存秘密不在人多,而在于演员的水平。比如,梨园戏中有“小梨园”之称的“七子班”,只有7名演员;高甲戏原名“九角戏”(闽南语谐音讹变而来),顾名思义,仅需9名演员,但现在至少也要30人;有些戏班则是夫妻档,只有两人。

  “那时候的戏班,人数这么少,有人要轮番化妆,一人演多个角色,很紧张,很紧凑,没有大团队、大制作,但照样把戏演得催人泪下,或让观众捧腹大笑。”郑国权说。

  闽南剧种薪火如何传

  闽南语系剧种普遍存在经费紧缺和缺少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灯光、舞美)等难处,如何让这些地方剧种薪火相传显得非常迫切。

  就培养人才而言,台湾的做法是:遴选传统艺术艺师,表彰肯定其艺术成就,制订“收徒传艺”计划以薪传、保存技艺,通过行政手段公布《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通令在各中小学的人文与艺术学习领域中,加入对传统艺术、乡土戏曲的介绍与学习。

  以歌仔戏为例。1994年,台湾成立了“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设立歌仔戏科,歌仔戏首度进入学校教育体系,2006年,该校升格改制为“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从国中、高职到学院,实行“十年一贯”系统化学程规划。

  “艺师”作为薪传艺术本体与维系文化命脉的“无形文化资产”代表人,面向“民间职业戏班”、“业余子弟社团”,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推广活动等多重渠道,或经由口传心授与言传身教,或借助书面教材与影音数据,或通过反复演练与舞台实践等途径,根据专业艺生传承人、艺术通才扎根和艺文人口培养等不同定位传授技艺。

  对于习艺者,不只是单纯复制技术,更需用心体悟艺师的创作思维、民间智慧、生命态度和艺术情感,演艺才能得以代代相传。

  在创作和演出方面,新加坡亚太演艺研究中心主任蔡曙鹏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创作与演出的质量,传承传统戏曲的精华,创造观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心声的艺术精品。

(编辑:陈思达)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