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实验二小拟暂停评选三好生。校长李烈称,“三好生”的评选由来已久,从操作情况来看弊大于利,“三好学生”评选往往设置比例,这和教育方针相悖。近年来有教育界专家呼吁停止三好生评选,因为这一做法“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坏标签”,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2月3日《广州日报》)
经过这么多年的常识洗礼,想不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依然有着绝对化的思维。或许“三好学生”评选存在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存在着舆论一直诟病的“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坏标签”问题,但“三好学生”评选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现在反对三好生评选的声音不小。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就表示,“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尤其是德智体各方面都是第一名的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我倒觉得有一些脾气的学生很有机会。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看来真是术有专攻,施一公先生毕竟只是科学家而不是教育家。谁说学习好的学生就一定没有个性?或许第一名的学生很难成为最好的科学家,但现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又有多少当初学习不好、各方面表现不好的?如果说,认为求学时表现不好就没有未来是一种片面的话,那么,认为求学时表现好反而没有未来,更是一种片面、狭隘、不正常的认识。
人的成长既需要动力,也需要压力。“三好生”评选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动力;而对于那些表现一般化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压力。现在认为三好生评选有不足,问题并不是产生在三好生身上,而主要是在评选的程序上。现在许多学校的三好生评选,已经成为一种利益交换工具,而且教育工作者也往往放大“某一好”忽视了真正的“三好”,这才导致三好生评选缺乏公正,失去了正向激励和反向鼓励作用。这只是在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完善三好生的评选程序,让三好生评选发挥出更大更好作用,而不是要取消三好生评选。
或许三好生评选有一些问题无法容忍,但这也建立在寻找到替代的前提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榜样力量引导,而从力量发挥的效果来看,越是贴近的越可师可亲可学,越能起到榜样作用。在找不到替代的情况下,拿什么树立榜样,拿什么激励学生、鼓励学生?
没有必要妖魔化三好生。当我们好不容易指出几个三好生成长的反面典型时,却不知道,在背后有更多的正面典型。只不过大量的正面典型,被人用一片树叶遮挡了。(毛建国)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