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学生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如何把握写作的方法等并不明确,或是感觉无从下手或是有话说不出难于表达,还有就是不了解文章结构知识,无法可循。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不得要领,二是缺乏积累,三是过于依赖作文选,背一篇用三年,生搬硬套、缺乏动人细节,毫无新意。
(二)写作训练思路
积累需要过程,既要有教师的引导,也要有客观条件的辅助。针对目前的写作状况,本学期作文教学,本人侧重于打磨细节描写,写出点滴生活的神采,将抽象的情感具化深化,文不在深,情到即好。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必修一必修二课文,开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教学,并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必修2篇目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前,我要求学生细致品味海南的秋,言说秋的美到底表现在何处,并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校园:一要由表及里,深入发掘;二要由点到面、从主到次;三要从部分到整体;四要随时观察、即时积累。当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秋”后,再将这种观察和体味写出来,在课堂上展示评析。有了这么一番写作体验,再来学习《故都的秋》,学生对郁达夫笔下秋的 “清、静、悲凉”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尤其是对作品调动多种感官去描绘秋的写作手法的认识更为深刻了。而下一步,就是根据所学,对之前的习作进行修改。第二次课堂展示时,学生的写作果然大有进步。如此多次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就不再是一味的平板直叙,读之无味了。而且从观察到阅读到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材料得到积累,写作的思路也得到开拓,找到了观察、积累和写作的一定方法途径。
2、开设记叙文写作专题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化虚为实,描写生动。
学生有时并不是无心写作,而是缺乏具体可感的方法指导,教师一味地在理论上进行所谓高屋建瓴式的指导,作用其实并不大,还不如提供具体可感的写作范例给予引导。在这方面,有很多教学名家做过很好的示范指导,如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姚家祥,就曾应《百家讲坛》之邀做了一次高考考前作文讲座,尤其是记叙文写作如何化虚为实的指导,方法特别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找出相关视频,结合《高考四维写作》一书,给学生开展了一次《如何化虚为实,描写生动》讲座活动。特摘范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