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妇女荣亚美在用一种乔木的槅煮水后为织锦染色。 不久前,西方村的织女们用絣染的技艺,织出了一幅龙被,图案丰富多样,织物上6条形态生动的白龙最是显眼。(见图,王建成摄)黎族文化研究专家、省民族学会秘书长王建成称,絣染的难度本来就很大,再织成龙被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很好的创意,此前还未曾见过。
现在,掌握絣染技艺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人,懂得双面绣的人数也达到了70多人;而织的技艺,黎族地区中年以上的妇女多数都会;纺的技术并不难,只要有工具和原材料(棉花)就行。
“在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方面,我们正在收集每个黎族村寨黎锦上的图案,通过拍摄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方式,尽可能留住黎族服饰穿戴信息。”王建成说,“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后,黎锦的服装功能可能会丧失,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可能更多地保存黎锦的文化信息。”毕竟,黎锦上的图案是黎族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真正原创的、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也是黎锦的核心价值所在。
对黎锦历史文化研究抱有严谨态度的专家学者,如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等人普遍认为:织锦的原材料问题是个关键,因为黎族传统织锦的线材,是黎族妇女自己纺、染得来的,是原生态的,所织的图纹也是由母亲传给女儿,代代传承下来的,每个家族都不一样,非常的生动,也非常的有个性;现在绝大多数的线材都是购买现成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棉线,特别是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更是将黎锦图案擅自变形,这样的“黎锦”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黎族传统织锦,而只是仿造黎锦的商品,只是普通的旅游纪念品或礼品。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