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玉鱼中,我比较喜欢这对西周玉鱼,它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得到它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在此不妨说给大家听听。10多年前,我去甘肃天水出差,办完公事就去逛古玩市场,在一家假货稍少些的店里,老板听说我是从海南来的,特别热情。从保险柜中取出三个锦盒,打开第一个锦盒,里面是一块玉璧,一眼假货;第二个盒内装着一只镶银的玉杯,也是假的;第三只盒内是一个玉舞人,也不是老东西,总的来说三件玉器都是仿汉代的。天水在汉代文化是很发达的,所以说这个老板是个有心人。看我对三件玉器兴趣不大,老板还想游说我。我直接就给他来了一句:“你店里全这货?” 老板见我还识货,拿出一大盒老玉件,当我看到这对鱼的时候,眼前不由得一亮。只见这对鱼通长近10厘米,细长条扁体,尾分叉,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应为雌雄。由于入土时间太长,通体为鸡骨白沁。我爱不释手,老板要价太高,只能忍痛割爱。回到海口后,心里总是惦记此事,一月的时间过去了,我实在憋不住给老板去电话,得知玉鱼还在。电话中商定好价格后,我将费用打过去,一周后玉鱼终于归我所有。多次磨合,老板也成了我朋友,陆陆续续我在他那里买到六条玉鱼。后来我只要到外省出差,就会抽空去逛古玩市场,碰到玉鱼只要价格合适,我都会收入囊中。 典 故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们就开始在陶器上绘画或刻划鱼纹。上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村出土了一件人面鱼纹陶盆,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鱼形纹样的出现,估计与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有关。我国先民对鱼情有独钟,铜镜上有鱼纹,瓷器上有宋代双鱼洗,砚台也常见鱼形砚,民间工艺中刺绣、剪纸、雕刻哪样能少鱼的图案,传说、故事、戏剧也不乏鱼的题材,历史上专门画鱼的画家更是不少,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因为汉语中“鱼”与“余”谐音,所以鱼有着尤为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常见的吉祥语中,与鱼有关联的还真不少,如“年年有余”、“渔翁得利”、“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独占鳌头”、“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等等,特别是鲤鱼之“鲤”与“利”谐音,民间又常视鲤鱼为“财神”。宋代大经学家陆佃在他的名物训诂书《埤雅·释鱼》中云:“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这段文字就很好地说明了古代人们对于鱼,尤其是鲤鱼的喜爱,让它与中国传统的龙文化结合在一起,寓意祥瑞。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见鱼的珍贵。就连常用来形容美味的一个字“鲜”,也离不开鱼。关于鱼文化,闻一多《说鱼》一文有非常详尽的论证。他指出:在中国古代的礼俗中,“种族的繁殖即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类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好的配偶!’”当然,鱼作为象征观念,并不是中国人独有,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古代埃及、希腊、西亚和大洋洲的一些民族都有崇拜鱼的习俗。 我的生活是简单平淡的,过了知天命之岁,把功名利禄之事早已当成过眼云烟,而对小收藏的兴趣却与日俱增,听说哪儿有一条小玉鱼就牵肠挂肚,总想一睹为快,估计我这辈子与玉鱼之缘是割舍不断了。 本版图片均为作者收藏的玉鱼 撰稿 张健平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