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职场江湖:职场机会主义者的诚信危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2-02-28 19:39:28

  核心提示

  职场上的急功近利总会有些扎眼,因为与校园生活比起来,这里离功利更近。我们习惯于在职场范围内谈论“诚信与成功”的话题,以为这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才会遇到的发展困境,进而埋怨“社会是个大染缸”。殊不知,这其实是个与成长有关的宏大主题,早就在每个人的生命剧本里埋下了伏笔。

  所谓做人,并不是巧言令色或者阿谀奉承,也不是遇事一味迁就对方而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判断。如何做到从容而不懈怠,成熟而不世故,态度积极又不用力过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将心比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当做荣辱与共的合作者而非“通向成功的垫脚石”;谁也不愿意和品行不好、缺乏诚信的人共事。所谓日久见人心,对职场上的那些机会主义者来说,过于计较一时一事、一城一池的得失,则很可能忽略了大局,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铺路还是挖坑?

  有些人的职场之路注定不平坦。一些平时看似无伤大雅的投机行为,会给他们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挖坑”。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们公司的客户经理罗松引起了同事的公愤,因为他在一项关键的商业合作项目中撂了挑子。在罗松刚刚顺利签下这个大单的时候,团队成员很是欢欣鼓舞了一番,大家一边向他道贺,一边分头计划,着手准备后续跟进。在每个同事眼里,只要跟着罗松把这个项目啃下来,年终业绩一定差不了。

  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人事经理突然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罗松发来的。信上说,家里突然有点急事儿,没办法完成接下来的工作了,打算辞职,并希望公司把他应得的项目奖金结清。

  一时间,办公室里兵荒马乱。上百万元的合同都签了,要是在执行上出了问题,违约金暂且不说,公司声誉肯定会一落千丈。还好,仗着人手够多,七八个人一起熬了几个通宵之后,总算涉险过关。至于罗松的突然消失,谁也没有深究。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事经理发现,罗松的辞职并不是因为什么家庭原因。正是由于签下当初那个单子,他成功转会到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职位提升了,薪水更是陡增50%。

  朋友给我讲这些的时候,脸上透着无法掩饰的鄙夷,“我们这个圈子不算太大,做了这种事,用不了多久就会传开的。”

  罗松的跳槽确实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现实利益,但如果用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个至少算是不够厚道的行为,会成为他未来职业发展中的一个硬伤,甚至是一道越不过去的障碍。

  毋庸讳言,生活中真的存在那么一种人,和罗松一样,他们或是靠着一时的小聪明,或是在面临关键选择的时候过于短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接下来,如果他们把这种方式当做正向的经验不断“复制”,后果只有一个——崩盘。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认识一个女孩,刚刚升入大学,却已经懂得开始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借助学校老师的关系,她参与了一家外地媒体的征文活动,在杂志上发了个“豆腐块儿”。事情本该到此结束,可谁也没有想到,几天之后她居然直接搭火车来到这家杂志社拜访、感谢,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反复向编辑询问“还有什么我可以写的”。

  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姿态,或者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只不过,这样急于成功的状态会让人觉得成就动机太强。


诚信是与成长相关的宏大主题

  谁都需要成功的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姿态优雅。

  职场上的急功近利总会有些扎眼,因为与校园生活比起来,这里离功利更近。我们习惯于在职场范围内谈论“诚信与成功”的话题,以为这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才会遇到的发展困境,进而埋怨“社会是个大染缸”。殊不知,这其实是个与成长有关的宏大主题,早就在每个人的生命剧本里埋下了伏笔。

  大学女生的成就动机不是一时的。据我所知,那个女孩,在学校里是老师眼中红得发紫的好学生,懂事、认真、沉稳,但在同学中间却没什么人缘。有人告诉我,她过于世故,太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了;还有人说,每次和同学发生冲突,她总能有办法让老师相信她才是受委屈的那一个。在这个女孩子的逻辑里,不论是讨老师喜欢还是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要竭尽全力抓紧、抓牢,最终为我所用。

  还有罗松。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罗松大学毕业时手握4张录用通知,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饭碗发愁的时候,他却可以挑挑拣拣。一方面,他确实足够优秀;另一方面,每次在最后的面试环节中,他总能表现得格外诚恳:贵公司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罗松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下呢?即便是入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把“4选1”当成美谈,在别人的羡慕眼神中显示自己的优秀和成熟。

  直到转会事件发生之后,同事们才有机会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发现它们竟如此地一脉相承。

要“更好的机会”还是要诚信?

  诚信在人的成长中无处不在。

  学生时代,偶尔的考试作弊看上去无伤大雅,求老师改个高分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一些老师确实会对学生们手下留情,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什么都没看见。而这么做直接的后果就是,当我们拿着高分考卷去申报奖学金、参评三好学生、争取保研资格时,会误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好的结果会让过程中的瑕疵变得没那么显眼。唾手可得的成功太诱人了,以至于我们会在内心深处接纳那些过程中的不完美——更何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为小小不言的“机会主义”付出什么代价。

  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工作的意义无非就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一项上海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四成学生坦言在求职过程中有过不诚信行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像罗松那样,在拿到多个offer之后不断毁约。显然,“更好的机会”成了蛊惑年轻人打破诚信规则的潜在动力——当然,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们通常也会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

  一边是大量被占用和浪费的就业机会,一边是数以万计求职无门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付出了高昂的招聘成本,到头来却被意中人“放了鸽子”;还有师弟师妹们的前途,据说许多用人单位都表示,如果某个高校的学生毁约行为较多,表现出的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下一年招聘的重点将不会放在这所高校,甚至将其列入“黑名单”。

  ——这些所谓的代价,看上去都是由别人来承担的。而失信者却在一旁享受着小聪明带给自己的成功的乐趣,并把这当做成熟的标志。殊不知,如果这个逻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被一再确认、强化,如果做人的底线被成功的快感不断侵蚀,这才是最惨痛的代价。


忽略大局导致满盘皆输

  职场是做事的地方,但前提是要做人。

  所谓做人,并不是巧言令色或者阿谀奉承,也不是遇事一味迁就对方而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判断。如何做到从容而不懈怠,成熟而不世故,态度积极又不用力过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就像那个大学女生,杂志社的编辑对她的评价是“进取心过盛,攻击性太强”。一旦被人下了这种定论,这女孩的未来可想而知:就像一个可能随时引爆的炸药包,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能不招惹还是尽量不招惹了吧。

  将心比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当做荣辱与共的合作者而非“通向成功的垫脚石”;谁也不愿意和品行不好、缺乏诚信的人共事。所谓日久见人心,对职场上的那些机会主义者来说,过于计较一时一事、一城一池的得失,则很可能忽略了大局,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故事,把它讲完。

  罗松在新公司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之前那次并不光彩的跳槽事件,老板对罗松并不十分放心,虽然也会把一些大单子交给他做,但总会安排其他同事一起负责,绝少把一件事彻底交给他独立完成。

  新同事对罗松的过往也有所耳闻,相处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没有谁会和他掏心掏肺,因为谁都怕“躺着中枪”,担心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他当成实现下一次成功目标的炮灰。

  原来公司的同事提起这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偶尔在商务场合中遇到,彼此都会觉得尴尬,索性互相都当对方是空气,面无表情地匆匆躲掉。

  朋友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长叹了一声:你说,他这是图什么呀?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