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之变引导培养之变——
各专业延伸出就业新方向
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高校的一大隐忧。所以,学校实施创新课程体系时就提出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延伸出适合新就业方向的校本课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綦星光,从2010年开始就到青岛、烟台、威海、莱西四地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以后,我豁然开朗,生产实际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綦星光说,不少单位提出现在灯光设计与控制方面的人才短缺,学院已开始调研论证市场需求,如确有必要就立即把相关课程开起来。并且,许多单位也已主动与学校联系,合作开发应用性课程,并提前预订毕业生。
学校对近年该校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只有1/5左右的人最终去搞化工。于是,学校决定,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从‘出口’倒逼课程教学,按照就业出口进行培养。
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按照卓越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等4种培养模式进行分流,因材施教。比如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前三年本校教育完成后,将出国完成国际培养,取得本校和国外大学的双学位。而对于教授,学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必须博士化,必须有海外留学背景,必须能开设具有国际视野的先进课程,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课改刚刚起步,徐同文表示肯定要长期坚持:“课程创新必须常态化,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以适应培养与社会和市场对接的优秀人才的需要。”(本报通讯员开 峰 本报记者 练玉春)
相关链接
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
课改“置之死地而后生”? 十年课改:改得怎样
调查称新课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在高中成效最差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