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统永不褪色 定安“百里百村”中,除了有浪漫的帝皇爱情故事流传外,还有不少革命战争的光荣传统和红色经典传奇传承至今。 3月6日,我们来到母瑞山,这是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摇篮”。母瑞山一带群山环抱,重峦叠嶂,丛林险峻,在琼崖革命两次低潮时期,是母瑞山两度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定安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头发斑白的纪念园园长王学广虽然已有74岁了,但一说到母瑞山时,特别来精神,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有关母瑞山的革命历史。 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对琼崖红军开展了多次围剿行动,为保存革命力量,在王文明的率领下,琼崖苏维埃政府直属机关的600多人在母瑞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母瑞山的峻岭丛林中红军战士们吃野菜,喝泉水,裹树叶,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敌人展开了长期的反围剿斗争。1933年春天,琼崖红军突围后,仅剩下的25人,是母瑞山革命老区保存下来的琼崖革命火种。 王学广告诉记者,在母瑞山幽深的峡谷中盘卧着一座呈龙形的碧绿水潭,当地百姓称为青龙潭。1932年,广东军阀陈济棠派陈汉光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在反击围剿斗争中,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被迫再次向母瑞山转移。在一次激战中,弹尽粮绝的部分红军被敌人步步逼退至悬崖,最后18位红军毅然从悬崖跳入青龙潭中,壮烈牺牲。当地百姓为纪念这18位革命烈士,将此潭改名为红军潭,纪念这些宁死不屈的英魂。 由于母瑞山多次受到敌人的围剿,党组织在母瑞山开辟了一条隐蔽山道。这条小道可以直接通往芬坡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的皇坡村,成为了琼崖革命将士秘密转移的通道。 “山不藏人人藏人”,冯白驹名言很好地诠释了定安人民的仁义胸怀和23年红旗不倒的精髓。皇坡村74岁的谢辉荣依然清晰记得儿时经历的一幕:当时村子被日本鬼子占领后实行白色恐怖,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我党抗日战士悄悄地来到他家隔壁的石屋里,围坐一群与村民商量抗日策略,鸡鸣时分,又从那条隐蔽山道赶回母瑞山去,把党组织的革命指令传达到母瑞山上的每一位抗日战士。如今,那曾是芬坡苏维埃政府遗址的石屋已经被拆,只剩下残壁断垣,石屋遗址上长出的野龙眼树上发了满树的花芽。 母瑞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是琼崖党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战斗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随着岁月更替、时光流逝,革命老区的山水、田园、乡村旧貌换了新颜,但这一方红色的土地,理想的光辉没有褪色,激情依旧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