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一位记者正在拍摄西沙群岛海域出水的石雕男子头像。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11月15日,观众正在参观在西沙北礁出水的明代青花瓷碗。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新华网海南频道11月15日电(记者赵叶苹)15日,在庆祝海南省博物馆成立三周年之际,《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在海口展出,这是海南省2007年打捞、发掘华光礁Ⅰ号沉船后,首次向公众展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和水下考古工作。 记者在海南省博物馆二楼展厅内看到,整个展厅营造出浓郁的海洋气息,有还原海底沉船船载文物原貌的珊瑚砂石碎瓷陈列,也有单独陈列的南宋福建、江西景德镇青白釉、青釉瓷器,还陈列有古代帆船模型、沉船原木、水下考古器材等,同时展出的还有明代、清代等时期的水下文物展品,共计200多件。 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打捞、发掘全过程影像也公开展示,令观众能一睹水下考古的各种细节。华光礁海水清澈见底,考古队员站在珊瑚丛生的礁盘上,弯腰埋头就可以取到沉寂在珊瑚之下的古代瓷器,挺腰站立则浮出了水面。 西沙群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众多古代商船触礁沉没于此,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这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 华光礁Ⅰ号沉船为南宋时期福建地区所造,从船载文物看,它是在前往东南亚的去程中沉没的。目前该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2007年,31名考古队员历经55天,潜水时间达30万分钟,共打捞出511块船板、近万件水下文物。 记者从海南省文物局获悉,在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等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南海水下文化遗存被发现,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均发现了古代沉船遗址,截至目前已确认122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