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鉴回忆,虽然二人素未谋面,但在电话里彼此说起海南话,在炮火中显得极为亲切。梁安精对陈家鉴嘱咐道:“你们防守的阵地特别重要,关系整个战局安危。集团军总部、军部时刻关注着你营的阵地,相信你定能协助营长守住。” 第二天,梁安精再次致电陈家鉴,对他说道:“当面之敌乃是板田祥次郎所部,该敌于1939年2月侵占我们的家乡海南,希望你们狠狠打,以报国仇乡恨。” 回忆录中,陈家鉴还描述了自己与来自三亚的海南战友郑雄并肩作战的情景:“我和郑雄均对敌掷手榴弹,官兵同心同德勇猛拼搏。” 提及郑雄,周学而老先生说:“郑雄和陈家鉴两人十分要好,他们俩当时都在一个部队。”郑雄于本世纪初过世,通讯录中也只留下一个并不详细的住址。 陈家鉴文中还回忆道,自己负伤住院期间,由于各方面信息比较灵通,得悉在当时在腾冲作战的琼海人符业天,以及一名韩姓文昌军人都已阵亡。 负伤后陈家鉴暂时退下战场养伤,但由于连续牺牲了好几名干部,为了尽快补充前线,陈家鉴不顾医生不能负伤作战的叮嘱,办理了出院手续,连夜归队,加入余下的战斗中。 1944年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腾冲的战斗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左、右两翼主力部队相继汇聚龙陵。之后,远征军对围攻龙陵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一面进袭龙陵至芒市之间的交通阵地防止敌兵增援,一面集中了10个师的强大兵力,于10月29日向龙陵城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1月3日将据守龙陵的日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紧接其后,远征军派出第88师沿途追剿向芒市方向逃窜的残敌,连续攻克团坡、张金坡、南天门、放马桥一线的日军阵地。1944年11月11日,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空留文字遥想当年英姿 收复龙陵后陈家鉴曾任少校营长、中校参谋等职位。解放后回到海南的陈家鉴历尽波折。周学而介绍,陈家鉴琼海上埇的老家已无人居住,他的父辈在海口拥有一些产业,他与弟弟同住在海口,并靠出租铺面为生。只身一人的他直到1987年才在朋友的撮合下结婚,并育有一子,可惜的是大约在1994、1995年左右,当孩子才二三岁时他便撒手人寰。“现在我们也联系不上他的妻儿了。”周学而遗憾地说。 为了找出陈家鉴的照片,周学而老先生从一大箱子的老照片中寻出五张已经发黄的过塑老照片。这些照片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同学聚会,这时的陈家鉴已步入暮年。 记者此行采访甚感遗憾的是,读着陈家鉴充满激情的回忆文字,却只能凭空想象他当年的英姿。如今已经无法寻到陈家鉴年轻时的照片。但这比起很多葬身异域、埋骨他乡的远征军战士,陈家鉴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他毕竟留下了名字,并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一代人的忠诚和热血。 在周学而的印象中,陈家鉴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文化程度很高,喜欢写东西。“他喜欢写回忆录,每次拿来给我们刊发到同学会会刊上的时候,我们总是说写得太细了,连一个战士的名字都要具体写上去。一篇本该几百字就交代完的事情,他得写上千字才能完。”周学而笑着说起自己的这位老校友。 然而正是得益于这位喜欢将所能记住的名字都录入文字的老兵,后人才得以知晓关于远征军战士们的些许片断,哪怕只是一个名字,这对曾经浴血奋战于滇缅战场的那些勇士们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纪念吧。而至于两次远征军中的数十万将士中,究竟有多少琼籍健儿扬威异域、血洒南疆,也许只能是个永远的遗憾了。(记者邵长春 见习记者 符王润) |
相关链接:
赏海南民俗文化表演 定安龙河镇过“公期”
最原生态的海南乡土文化 [组图]
海口文化地标建筑:骑楼修复开发已提上日程
海南佛教文化的旅游盛宴---南山寺景点攻略
[民俗文化] 昌江木棉花文化发展之路
南山文化铸旅游母港红树林建“绿色田园”稻草人农庄
文化名人探访海南唯一的海湾处女地:昌江棋子湾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