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张志勇: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没有出路
来源:新华教育  作者:  时间:2012-03-19 16:35:26

张志勇: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没有出路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两会”期间,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话题,以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建议,对目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我们专程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更加关注教育战略问题

    对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张志勇有个三个深刻的体会。他说:“目前,很多人关注政府为教育办了多少实事,但我更关注教育的战略问题。总理的报告关于教育部分,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预算,已经进入中央财政编制,同时要求地方做相应的安排。这事关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否真正得到落实。第二,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事关我国教育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第三,突出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事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灵魂。

    这三个方面都涉及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张志勇看来,第一是教育的优先发展,这首先要有财政上的保证。教育是最重要的社会事业,必须有相当强大的财政保障。看一个地方教育能不能得到优先发展,要看教育的财政性支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第二,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没有体制和机制上的突破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学前教育正在加快发展要,等等。在推动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扩大教育机会、加快普及各类各级教育上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怎么说都不过分。

    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举国体制有关,我们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把普及的问题逐一解决了。但是,当代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要举办有质量保障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有学上就可以了。二是要满足每个人对教育质量的不同诉求。针对这样的特点,需要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果说,过去的教育发展是外延式扩张,现在要转向内涵式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再用外延式扩张的办法去办内涵式发展的教育,就不灵了。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制约提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的机制和体制障碍。

    第三,在总理的报告中提出要高举素质教育这面旗帜,这使张志勇特别欣慰。因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不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就失去了灵魂。


    促进国家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当被问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自己所带来的建议和提案时,张志勇回答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加快高考改革。高考改革说到底也可以放在体制改革里面,主要就是促进国家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大家对教育的发展持有乐观的态度,感觉4%的指标落实了,中国教育发展就能进入快车道,其实远远不是如此。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如果不加快改革体制问题,中国的教育会更加令人担忧,老百姓会更加不满意。”

    比如,大家都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重视孩子品德的养成,但如果我们评价局长、校长、老师时,就看考试、看分数、看升学率,那么,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就无法安心办教育了。具体到老师,也就不会用心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管孩子的个别问题、重视孩子的品德养成、培育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等等。

    因此,张志勇认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体制改革问题,如果我们不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不可能的。不是说我们的校长不想贯彻教育方针,更不是说老师不懂教育,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体制问题。

    张志勇特别关注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围绕这一问题,他提出中国教育改革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快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张志勇建议,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协调的国家教育领导体制。首先,建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委员会,把各个与教育职能有关的部委吸收进来,这样就可以跳出部门利益格局的局限。在组织形式上可以设立一个办公室,组织和协调日常事务,主要的决策依靠专家。

    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张志勇建议成立两个委员会,一个是教育拨款委员会,解决预算、监督和有效使用的问题,如何实现科学拨款,钱怎么花,怎么去用好,怎么做预算,怎么监督,这个委员会不是实体,是专家层面的。一个是国家考试委员会,大中小学的考试制度怎么设计,怎么改革,这是需要科学的长期的决策和论证。

    其次,要优化中间层,即重组国家教育部的内部机构设置,整合存在职能交叉的司局,适当减少管理高等教育的司局,新建教育职能管理缺位的司局。

    再次,重点加强监督体制,加强国家教育督导团建设。委任正部级领导担任国家教育督导团总督学,督导团下设办公室,负责教育督导的日常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公共教育政策督导司,负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和执行。

    张志勇还特别强调,要完善国家教育领导体制。依法分割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之间的相应教育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


    第二,加快教育政绩考核体制改革。具体地讲,一个地方政府到底应该履行哪些法定职能,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要非常清楚,不能仅仅看升学率这一指标,孩子辍学了政府管不管?中央要出台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让全社会都知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看升学率,更要看一系列指标。比如,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可用财力的比例,这个比例的高低能说明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资水平也是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你说重视教育,不保障老师的工资和待遇,怎么能行?再如,学校公用经费的标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有多少学校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义务教育的辍学率、依法履行教育职能的状况,等等,这些政绩考核指标应广而告之,让人民群众监督各级政府履行法定教育职责的情况。

    第三,加快教育人才体制改革。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要靠人才,必须实施“教育人才强教战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实施教育家办学,加快推进教育局长、学校校长的专业化,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办教育。如果一个教育局长、一个校长不懂政治的话,教育就失去了方向;如果不懂经济和社会的话,就不知道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懂教育的话,他就不尊重教育规律,不敬畏教育科学,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制度问题。

    一个教育局长不仅应该具备党政干部任用条例中所规定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还必须具备教育的专业素养。要保证这支队伍是专业化的,中央就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实施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度。

    张志勇认为,要完善并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严禁“先上岗,后买票”;要加快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要将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防止按照党政干部管理,优秀教育人才不到法定退休年龄就要退出教育管理岗位。否则,将导致我国非常难得的优秀专业教育人才的极大浪费。

    第四,加快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随着国家层面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落实,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教育财政保障机制,但是,如何花好老百姓的钱,办好老百姓的教育,必须有相应的健全的教育财政体制保障。这里,最关键的是,财政、教育、审计部门围绕教育财政经费的责任与权利边界要清晰,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财政部门的责任是千方百计地保障教育经费的预算额度,而不是直接分钱,要逐步减少项目预算;教育部门的责任是要强化部门预算,把财政部门争取到的教育经费花好、花到位;财政、审计部门要携手加大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杜绝浪费。

    第五,加快教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关于教育公共服务财政体制的建立,大家比较关注生均公用公费、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其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参加中考高考、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教师职称评审、中小学生教辅材料、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和实践活动,等等,所需费用应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财政予以保障。

    现在,人们对各级教研机构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他们在组织考试、编印教辅、试卷等工作中有收费行为。我们不排除有些教研机构有借机敛钱的动机,但主要是因为各级财政对教研机构的工作经费、研究经费保障还不够得力。既然是公益性事业,财政上首先就要有保障。

    还有,社会上广受诟病的有偿家教泛滥问题,怎么解决?一方面,公办教师不能参加有偿家教,这是违背师德要求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通过推进公共服务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不断压缩有偿家教市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这方面,可以县(市区)或学校为单位,建立课外学习辅导公共服务平台,在寒暑假、节假日请优秀教师值班,给学生以指导。不向学生收费,所需费用,包括平台开发、运行管理、技术服务、教师补助等,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保障。

    再如,教辅材料泛滥,能不能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与课堂教学同步、必须配备的教辅,由财政埋单;二是拓展性教辅,适合不同学生需要、难易程度不同的教辅材料,包括检测学生学业达成水平的试卷(含标准答案)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优秀教师开发出来后,由政府埋单,放在网上供学生共享。这完全可以从根本上制止教辅市场的泛滥,有效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张志勇认为,上面提到的各个公共服务项目,都可以通过加强和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第六,加快教育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政府如何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以及中考改革、高考改革,都涉及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涉及到政府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政府教育工作的质量观,涉及到依据什么标准选拔高一级学校的合格新生,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极大地反作用于学校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当前,全社会特别关注高考改革,国家层面应该加快高考改革顶层制度的设计,加快高考改革的步伐。在这里,张志勇提交的相关高考改革的建议特别关注四个问题,一是要规范政府、考试机构、高等学校在招生考试方面的职能,把高校推向高考改革的主战场,把高校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二是要改革我国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把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放在国家统一考试之后进行;三是在国家自主招生改革中要对农村学子实施弱势补偿政策;四是要加快实施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职高专试行注册入学制度的试点,等等。

    第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学校教育改革,还必须唤醒公民社会的力量。在这方面,可以把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张志勇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协同起来,必须有一个协同合作的平台,而不是相互指责,要共同走进学校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近些年,山东省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效果很好,就是大力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支持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自身素质也得到不断提高。

    张志勇认为,上述各种改革,都涉及到制度层面的问题,甚至涉及到教育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然后加大试点力度,逐步推进实施。


    基础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奠定基础

    针对当前社会上是否应该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问题,张志勇认为其本质在于坚持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而不是取消不取消的问题。现在,之所以有同志主张取消评选“三好学生”,是因为评选中普遍存在着用“一好”,即学习好代替“德智体”三好的现象。这种“三好学生”的评选,本身就扭曲了“三好学生”评选本来的价值追求。大家都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那么什么是教育质量?考试成绩高低涉及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辍学涉及不涉及教育质量问题?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差涉及不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要转变,基础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的,这个基础包括身体、心理、品德、智力等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如果教育急功近利了,就不会关注这些基础了,而只看文化课的学习,转化为考试的分数,然后通过高分敲开所谓的重点大学之门。现在,人们讲的知识观更多的是书本知识,不包括实践性知识。这样,学生学了很多的东西,会不会用呢?你要会用的话,就必须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中国人知识为本、分数至上、升学为要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转变,必须唤醒整个社会的教育科学精神。中国的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人上人。但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做平凡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说到底,教育是为每个人做健康的平凡人奠定基础的,而不是促进人的分化、培养孩子“做人上人的”。

    针对人们普遍认为加班加点就能学习好的观点,张志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无效的,时间越长危害越大。为什么要开多样性的课程呢?课程越单一,时间越长,就容易降低兴趣。学校开设的课程越多样、越丰富,越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们从来不反对,也没有理由反对学生升学,问题在于走向升学的道路有科学与愚昧之分、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学校教育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要让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学习和升学道路。简单地说,就是用必修课程保障学生的基本素质,用选修课程保障学生不同的升学道路和个性发展。(陈达)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