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被神化的牛奶:牛奶营养价值屡遭质疑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3-21 16:43:15

1953年的英国伦敦,学校必须提供免费牛奶。

奶牛散养户的牛奶采集安全问题仍是行业关注焦点。

俄罗斯的消费者在使用牛奶自动贩卖机。

  上周有报道称,香港卫生署与中文大学及理工大学进行研究,发现有3.8%的四岁香港幼童属超重或肥胖。调查发现有七成的一岁幼童过量摄取奶类产品,而饮奶量过多会增加幼儿肥胖风险,甚至有碍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19至20世纪的商业和科学转变了牛奶,将自然物塑造成一种现代生活的日用品,也成功地使它成为母乳的替代品、婴儿和儿童的必需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牛奶”,并非从奶牛乳房流出来的纯洁芳香的白色液体,而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广告宣传效应塑造和推广的一种文化。

  以牛奶为食曾是贫困的象征

  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历史中,牛奶是所有饮品中陪伴人类时间最长、与日常生活最密不可分的一种,重要性仅次于水。6000年前古巴比伦一座神庙中的壁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关于人类获取和饮用牛奶的最早历史记录,但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早在1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驯服牛作为家畜,并把牛奶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人使用牛奶作为祭品。埃及神话中象征丰产和爱情的神哈索尔,就长着一颗奶牛的头。而近年来在瑞士等地的考古挖掘则显示,就在那时,欧洲人已经开始掌握了用牛奶制作奶酪的技术。

  在《圣经·旧约》中,牛奶一共被提及47次。上帝许给以色列人的乐土,便是那“流奶与蜜之地”。事实上,在中亚的许多地方,一直到相当晚的时候,一个人拥有奶牛的数目还是衡量其财富的主要标准。

  虽然现在提起牛奶和奶酪,动不动就会与生活品质连在一起,但在中世纪,情况却并非如此。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

  生活在13世纪末的马可·波罗曾在他那本著名的游记中提到,成吉思汗的队伍长途行军时,携带干燥过的粉末状牛奶作为食物。这恐怕是关于奶粉的最早记录。不过,西方航海家探索新世界时,为了解决营养问题,用到的却是一种更原始的笨办法:带着奶牛上路。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驶向美洲大陆时,就吸取了前一次航行中的教训,携有奶牛。而当新教徒开始大批移居美洲大陆时,英国法律甚至规定,每艘驶往新大陆的船,必须严格遵循每5名乘客配备一头奶牛的标准。当船只抵达港口后,船长有权将这些奶牛就地出售,为自己赚一笔外快。

  1611年,美洲的詹姆斯顿殖民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奶牛。在这些奶牛被运到美洲大陆之前,由于缺少牛奶,当地新生儿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奶牛,当时的殖民地统治者特拉华爵士甚至专门出台了一部奶牛保护法。

  工业化产销使其成为“完美食物”

  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因此如何让城市居民喝到安全牛奶,成为许多发明家考虑的问题。

  1856年,美国人吉尔·博登获得了生产炼乳的专利许可。在制造炼乳的过程中,博登发现了延长牛奶保质期的办法。比如高温煮沸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细菌,加糖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脱脂也有相同的作用。南北战争对延长食品保质期的需求让博登着实发了笔大财。

  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法国人路易·巴斯德在解决葡萄酒变质问题时,发明了至今仍被广为使用的巴氏消毒法:将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葡萄酒是50摄氏度,牛奶是72~75摄氏度),可以既杀死其中的有害细菌,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有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味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巴斯德,就不会有今天如此繁荣的全球乳品业市场,世界人均牛奶消费量也绝不可能达到100公斤之多。

  19世纪末期,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出现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到了1900年,饮用牛奶已经是美国和欧洲城市居民的日常习惯,一套将牛奶从农场送到居民家门口的复杂运输体系建立了,牛奶脱离“自然物”的属性,成为一种工业大规模生产、运输和销售的商品。

  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美国、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牛奶的广告宣传者聪明地利用了尚不成熟的营养学——最开始宣称牛奶富含磷酸,然后是蛋白质、核黄素、维生素A;后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以加强钙的吸收,并预防软骨病,牛奶就开始被宣传含有维生素D,事实上牛奶所含的维生素D谈不上丰富。

  1918年,维生素A的发明者、美国饮食科学家艾尔玛·麦科勒姆称:喝牛奶的人更高大,更长寿,也更好斗。这一说法影响了整个社会对牛奶的认知,美国的奶制品产量在随后的十年内增加了三分之一,牛奶逐渐被塑造成为一种“完美食物”。

  “泔水奶”推动食品安全监管

  国内乳品市场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担忧,国外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严重的乳品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了相关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1842年前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纽约,大批新生儿诞生,很多年轻妈妈无法靠自身乳汁哺育儿女,牛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儿童卫生奶”,广告称其“营养赛过母乳”。然而此后纽约儿童的死亡率却很高,而且夭折儿童都喝过这种“儿童卫生奶”。

  《莱斯利画报》通过调查,发现奶商给奶牛喂食酒厂的酒糟,以刺激其多产奶;并且将奶牛关在狭小的空间内,用减少奶牛活动量的策略催乳。很多奶牛乳房溃烂,甚至浑身是病,但这些病牛的奶仍然被用来供应市场。《莱斯利画报》以“牛奶交易大曝光”为题刊载了一系列文章,将“泔水奶”的黑幕展现在公众面前。

  政界、经济界名人纷纷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整顿乳业市场。随后,巴斯德消毒法在纽约乳企中普及;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也出现过牛奶质量安全问题。1914年,英国开始了“干净牛奶运动”,政府对牛奶检验并且将其分为三级。这一运动推动了英国对牛奶进行检查并制定标准。

  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乳制品消费大国法国,牛奶还被装在铁桶内运送到零售商的手上,再由零售商将其装瓶。直到1950年,法国政府强制规定每个人口超过2万的城市,都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牛奶营养价值屡遭质疑

  上周,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研究中心陈淑薇博士提出,饮奶量过多会阻碍儿童建立健康饮食习惯,有机会增加超重及患其它慢性病风险。

  香港卫生署助理署长梁士莉医生补充,市面上的配方奶粉虽声称含有不同营养素,但目前仍未有证据证明某些营养素能被幼儿吸收。她说:“成长配方奶粉的热量较全脂奶高三分之一,引致肥胖的风险更高,它们很多都添加了DHA以及AA等成分,但其实仍未有证据证明营养素能被吸收。”

  法国知名科学专栏记者、曾任《营养》、《健康新知》等杂志主编的蒂埃里·苏卡出版了《牛奶:谎言与内幕》,称近70年来,法国乳品业游说团体宣传力量将牛奶缔造成现代饮食中的支柱食品。

  从1999年起,他收集各种资料,渐渐发现牛奶并不像宣称的那样功效强大。普遍认为的优点,如预防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等,都经不起科学的推敲。每天饮用三到四份牛奶不但不会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反而很可能增加其风险。而且牛奶和儿童身高增长的“自然联系”也并没有被证实。

  此后,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研究发现,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一项为期12年、涉及7.8万名妇女的哈佛大学护士健康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很多年来,牛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食物,但它并非无可替代,和任何营养品一样,它有优点也有局限。人们仍然可以保持对牛奶的喜爱,但需要更平和、更理性地像对待面包、水、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一样对待牛奶。

  延伸阅读

  配方奶粉拯救婴儿

  追求无限接近母乳

  配方奶粉拯救婴儿

  李伟

  婴儿配方奶粉的产生并不是源自一个愉快的故事。19世纪之前,人工喂养的婴儿没有专门的奶粉,主要食物是米糊、麦糊和牛奶,而采用这类食物喂养的婴儿死亡率极高,尤其是死于传染病的比例惊人。18世纪巴黎育婴堂婴儿的死亡率约80%;柏林育婴堂在18世纪的最后20年中婴儿的死亡率高达99.6%。最主要的原因是育婴堂的婴儿无法获得母乳,只能采取人工喂养的方式。19世纪初,伦敦人工喂养的周岁婴儿存活率不足1/8。

  于是,营养学家们试图开发母乳的替代品。1867年,德国人尤斯特·冯·利宾发明了第一个商业婴儿乳品配方,并获得专利:他把小麦粉、麦芽粉和少许碳酸钾加入到牛奶中煮沸而成。19世纪末的后25年,又产生了许多类似的乳品配方。

  真正婴儿配方奶粉的产生是在1915年,美国惠氏公司发明了第一个以乳为基础的婴儿乳品配方SMA(合成的奶)。SMA配方是将植物油、动物脂肪均质添加到脱脂奶中,使含量接近母乳,这是第一款现代模式婴幼儿奶粉,目前世界上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大多由此演变而来。

  20世纪中期,随着对母乳、牛奶成分认识的提高,以及婴儿营养学的发展,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快速发展,添加胡萝卜素、铁质强化、乳清粉、牛磺酸、核苷酸、低聚糖、DHA、AA等配方的奶粉不断投入市场。无限接近母乳,是婴儿配方奶粉研发的最终目标。

 

  “奶酪之乡”法国

  官方品种就有345种

  奶酪是牛奶中的精华,其营养成分含量比普通牛奶高出很多,比如钙含量和维生素,尤其是钙含量,比等量普通牛奶高出6倍。

  在法国人的餐桌上,绝对少不了奶酪。在法国,光是官方规定的奶酪种类就有345种。每块奶酪都有独特的“个性”,无怪乎有人说在法国,每天都可以吃到不一样的奶酪。法国不仅奶酪的产量、品种异常丰富,被称为“奶酪之乡”,法国人吃奶酪也居世界首位,一天不吃奶酪就像没有吃饭一样。

  奶酪的制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特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由于酶的作用细菌改变了牛奶的成分,使其转变成奶酪。奶酪的品质是由气候、地理环境、牧草以及奶牛的不同来决定的,还微妙地受到酵母、容器、制作方式等条件的影响。

  法国奶酪产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鲜奶酪(保存期很短,口感柔软,带有乳香)、花皮软质奶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奶酪,奶香浓郁,是发酵成熟的奶酪)、水洗软质奶酪(也是发酵而成,但在成熟期需要用水洗,颜色呈橙红色)、蓝纹奶酪(有蓝绿色大理石或点状图案,最适合搭配甜白酒)、硬质未熟奶酪(很硬,带咸味)、硬质成熟奶酪(略咸,越嚼越有味道)、软质融化奶酪(可以长期保存,口感清淡)等。

  我国南北朝时期

  开始加工奶制品

  翁维健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随着畜牧业的发达,人们就学会了喝牛奶。从商代以前的古文字来看,早就有“乳”和“酪”等文字记载。大约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人们就能加工许多奶制品。如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载有许多奶制品,如煎炼乳、熬干奶、除去上浮物奶、醍醐、酥或酥油、酪或奶酪等。

  中医认为,牛奶性质平和,味甘甜滑润,具有营养、强身、补虚劳、养心血、生津、润肠、止泻、益肺胃、滋润皮肤、解毒、治消渴反胃等功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为牛奶作《服乳歌》:“仙家酒,仙家酒,两个壶卢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涸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全球化带来安全压力

  一罐奶粉涉及近200家供应商

  全球化带来安全压力

  李伟

  阿根廷的牧草、墨西哥的玉米、新西兰与荷兰的奶牛、韩国的糖、中国的马口铁、物流公司的储运车、埃文斯威尔的实验室、泰国的工厂、沃尔玛超市……在全球化系统中,奶粉的生产链条被不断拉长,一罐奶粉的背后涉及了近200家供应商,他们提供了1000多种原材料。

  全球化使奶粉业的安全性面临更加复杂的考验。近十年来,在全球乳制品市场出现了一系列质量与安全事件。如1998年德国销售的部分牛奶中出现了高浓度的二■英,追踪其来源发现,是巴西出口的动物饲料中含有柑橘果泥球所致。2002年,香港市场的“美乐宝NH25”婴儿配方奶粉查出“阪崎氏肠杆菌”,可能会导致婴儿肠道及脑膜发炎。2004年中国安徽阜阳发生大头娃娃事件,原因在于喂食的奶粉完全没有营养;这一年,美国亨氏集团的一款奶粉在以色列被召回,因其中未添加维生素B1,导致婴儿大脑发育受损。而破坏力最强的,则为2008年中国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

  关于产业链全球化与食品安全的冲突,直指本质的论述来自玛丽恩·内斯特尔教授的著作《食品安全:令人震惊的食品行业》。这位前美国农业部、食品和药品监管局顾问写道:“今天食品的集约化大生产为细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被感染的病畜通过粪便排出致病菌,再传播给其他家畜、农作物和人类。一旦致病菌闯过了烹饪、胃酸和消化酶等多道关口,它们就会在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消化系统紊乱或其他严重疾病。”

  与其他食品业相比,婴幼儿奶粉业总是更能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安全压力。因为它的受众极为特殊,这些婴儿是世界上最弱小敏感的消费者,任何质量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安全事件,甚至导致多个家庭的悲剧。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