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记者赵琬微)微纳米RbCrO4微波调控合成、草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脑电波控制机器人……这些题目来自于日前召开的第3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如何驾驭如此复杂的题目?
参加评审的部分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进步很大,一些参赛作品可以达到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但专家也表示,关注社会热点,并能用严谨的方法求证更为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荷珍说,从过去的“小发明、小制作”,到现在较高质量的项目报告,我国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借助“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等平台,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开放了10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少年可以在一流学者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创新水平大大提高,一些参赛作品“高深化”不足为奇。
但作品的“高深化”并不是评委们最看重的。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担任了12年评委的“机器人”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陆际联说:“善于学习,利用身边的学术资源是科学研究者必备的素质。但最令评委们青睐的,是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并能用严谨的方法求证,不取决于高深与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李笑涵说,她提交的作品《食品安全不是“零风险”》是个实证研究。她利用课余时间发放了1000多份问卷,并用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理解存在较大误区,并进行了阐释。
“铰接车防过度转向系统”的作者、高二学生赵元钊说,自己从小爱汽车模型,从新闻报道中发现了公交车发动机后置以后会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对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有热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科技比赛逐渐淡化了“功利”的因素,回归了兴趣本身。本次大赛共吸引了约30万名北京中小学生参加,比去年增加10%。“在我所熟悉的青少年的‘机器人’领域,我国的各项比赛中已经不存在‘加分’等功利的因素,实现了与升学的脱钩。在升学的压力下,参加者的热情并没有减退。”陆际联欣慰地说。
(编辑:陈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