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举是真正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发生在资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很多故事,都与“爱”有关。
郭勇在浠水县马垅中学资教,他了解学生的渠道也包括“小作文”。主题是:老师,我想对你说。学生不需要署名,但他基本能判断出每篇文章的作者。
他因此得知一位女生的“梦想”,是想去县城看一看。这名同学的家境并不好:她和爷爷奶奶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在外打工的爸妈已7年没有回家。她性格孤僻,但文章写得不错。2010年暑假,郭勇和同在一所学校资教的妻子朱海霞决定带这名女生去上海观看世博会。
夫妻俩花光了半年的积蓄,得到了学生的一句话。她满脸灿烂,笑着说:“老师,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这么开心。”
孙冲中学的石燕老师请同学们每周写两篇小作文,“什么话、什么事都可以说”。“这是我了解他们内心的一个窗口。”她说。
她认真地批改两个班的小作文,评语往往比文章更长。冬天的晚上很冷,她一边泡脚一边读孩子们写下的文字,“很费时间,也很享受,觉得是和90颗心在交流”。一些学生拿到老师发下来的作文本,首先看的不是分数,而是石燕的评语。
和一些老教师相比,这些年轻人更容易被学生们的苦难经历打动。他们还善于借助媒体和大学社团的力量发动募捐,为山里的孩子提供牛奶、图书、免费午餐、过冬的棉衣和治病的费用。
白水中学的何欢与5名资教生向一名男生提供的帮助从2006年延续至今。这个孩子的父亲在他尚未出生时就已离世,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他被一位70多岁的远房亲戚收养。老人靠卖鸡蛋存了3600元,用来供他读书,却落入小偷之手。他没钱吃饭,靠捡他人吃剩的馒头熬过了几天,直到被资教老师发现。在最初的一年半里,几位工资微薄的资教生轮流捐钱,以确保这个孩子不饿肚子并有钱买书。后来,他们向武汉一家报社求助,为那名学生募捐到15000元,一直供他读到高三。
在恩施资教的向伶俐,创建博客:“为了孩子的明天”,她和同事们走访了本校2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把他们的故事发表在博客上。5年多来,她募集到资助金6万多元,并惠及3所偏远小学的150余名留守儿童。
一位校长对资教生的善举表示了敬意,他说,这些善举是真正的教育,会对那些年幼的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孙冲中学的孙笑同学在讲述一位资教老师倡议的募捐活动时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向身边的同学表达爱心的机会。”
聋哑学生的进步让老师激动得手发抖
许多乡村学校拥有的教学设施就像它所在的村庄一样贫瘠。但这种“贫瘠”却激发了资教生们独特的创造力。他们善假于物的能力让一些老教师大开眼界,并启发他们:只要对学生有爱,愿意为他们用心,就能摆脱一些条件的限制。
人们很难想象罗融华与她的同伴们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望坪小学举办的首次运动会。学校没有跑道,没有秒表,连乒乓球也是奢侈物,但他们竟然为运动会设立了11个趣味项目,600多名学生中,有400多人参加,让“整个校园high翻了天”。运动器材包括替代鞍马的长凳,被当做球门使用的校长家的长腿木桌,以及脸盆、树枝、瓦片、竹竿等。罗融华说,快乐可以这么简单。
许多资教生都有类似的创举。他们想方设法为学校增添欢声笑语。而且,因为有爱,在他们身上,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恩施州的高原小学,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建校30多年来,从没有开展过文艺活动。邓丽以唯一的女教师身份来到这里,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全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并教授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她尽可能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激发他们进步的欲望。
她没有放弃班上的那对聋哑兄弟,尽管,他们的父母只希望孩子们在学校“平安无事”。在音乐课上,她让这对兄弟跟着大家一起跳。在语文和英语课上,她用拼音、汉字、英文、图画和夸张的口型向他们传授知识。邓丽说:“我让他们跟着我的口型感受振动,看着我的嘴唇感受发音,我一遍一遍地伸出两个大拇指鼓励他们。”
聋哑兄弟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步,其中一人的英语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87分。当邓丽拿着这份试卷时,她的手激动得有些发抖。
这些讲普通话的年轻教师,善于打开农村学生封闭的心灵。9岁的春琼是常见的那一类乡村孩子: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但很害羞,缺乏自信,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老师用歌舞改变了她。她教春琼唱歌、跳舞,录下她的歌声,播放给她听。春琼现在很大方,还说长大了要当明星。在邓丽生日那天,她跑到老师房间,献唱了一曲自编的《邓老师活泼之歌》。
春琼一边唱一边跳:“邓老师活泼可爱,邓老师美丽善良,邓老师,我已经离不开你了。”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