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郑和铁像考释 明朝时期海南岛文化丰富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宋静敏何翔 时间:2012-04-16 10:23:40 星期一

    铸像类比

    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驻印度记者张讴在印度南部城市发现了一尊明代官员的鎏金铁像。这尊铁像高33厘米,铸造精致。铁像上的大部分金子已被刮掉,但在耳根、鼻翼和衣服褶皱处尚能辨认出金子。此人面如满月,表情慈祥,腹部隆起,身穿圆领袍服,“白玉腰带”被突出到了胸部。左右手交叉扶在腰间,左手被衣袖遮挡(印度人认为左手不洁净),两袖均有纹饰,足蹬朝靴。从塑像服饰、衣冠、地域背景和铸造年代等方面来考证,并对照国内出土的郑和塑像,这尊鎏金铁像为郑和鎏金铁像。

    从元代到清代,印度西南的港口城市生活着相当多的华人,柯枝和小葛兰曾经有远近闻名的中国市场。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中,每次都会在柯枝和古里补给食物和淡水,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同时等候季风。郑和统率的船只多达百余艘。船队一路航行过来,给当地华人带来声望和财富,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当地华人不可避免地把郑和奉为财神或者保护神。

    据实地考察,郑和鎏金铁像被供奉在当时华人比较集中的柯枝。地方志记载,柯枝曾经有一座中国寺庙。当地华人铸造了郑和铁像,以香烛来供奉,目的是祈求郑和的灵魂保佑一方平安。在郑和航行过的地方,很多华人都崇拜郑和,甚至把郑和当成神来供奉。如爪哇三保公庙,曼谷三宝寺,菲律宾三保洞,马六甲三保庙和三保井,柬埔寨三保公庙等。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都举行三保大人出巡的纪念活动。在印度南部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大明万历年”青花瓷,这些瓷器瓷质精细,色泽浓艳,纹饰优美,可谓中国青花瓷的代表作。这些器物是中国人与当地人频繁贸易往来的见证。

    1992年6月22日,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了一尊“巡海大臣”塑像,根据明史专家万明、研究员刘如仲等学者的考证,“中坐抬头衣饰有花纹者应是郑和”。令人惊奇的是,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郑和塑像的造型与印度鎏金铁像的造型极其相似。

    价值评析

    从郑和铁像考释可知,明朝时期的海南岛文化丰富,铁像含义极其精准,一尊铁像,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郑和的历史,再现了郑和的原貌。也说明了明朝有先进的铸像工艺,设计者和雕塑工匠思路敏锐,才识渊博,技艺超群,可见此铁像出自大家之手,只是郑和铁像背面的两方钤印被红漆覆盖暂时不得而知。

    郑和铁像进一步说明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地处海南文昌外海的七洲洋是“通海夷道”,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路。郑和每次统率2万多人、百余艘舰船的巨大船队,经常会在海南落脚补给或躲避风暴,郑和盛名留存在了海南岛上。明清时期的海南岛上一定有郑和庙宇供后人祭拜,祈求平安和财富,如同现在的江浙、福建、广东、台湾、海南、东南亚各国祭拜关云长、妈祖、郑和一般。

    郑和铁像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海上贸易和郑和生平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各地博物馆郑和形象研究和展示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宋静敏何翔)

 

相关链接

海口“丘浚墓”将建开放式文化公园 预计5月开工
海口丘浚墓将建开放式文化公园 预计5月份可开工
黎锦:“华南文化史的标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感受文字文化的生命轨迹
重走史图博之路:探寻黎族原生态文化背影[图]
海口旧州城考古大发现 “椰香公主”试航西沙文化旅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