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教研很累但收获很大”
——访四川省长宁县幼儿园副园长王莉
记者:开始搞教研之前,幼儿园是个什么状况?
王莉:在开始全面搞教研课题之前,我们的“小学化”倾向很严重。因为是大班额,最方便的是集体授课,娃娃们都坐在教室里听课,“小学化”倾向就是这样来的。教师都是按教材来教,照本宣科,就很轻松:语言课,就是坐着听教师讲故事;音乐课,就是坐着唱歌。即使是开展游戏,也是放羊式的、非理性的,要么是疯跑一圈,要么是娃娃与娃娃之间的简单推搡。
通过教研课题推广以游戏为主的教学,肯定是与大班额的现状相冲突的。教师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说:“小朋友注意了,这个竹圈圈是这样耍的。”游戏必须个别指导,教师要亲自去指导小朋友玩,跟小朋友一起耍。做课题还要搜集资料,还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师都感觉很累,很为难。
记者:你们走到这一步,曾经遭遇过哪些困难?
王莉:这一路走来,我们面临的困惑比较多:第一,教师不晓得教研是什么。我们给教师们搞了培训,请宜宾市的教育专家来答疑解惑;第二,教师不晓得怎样搞教研。很多教师搞教研就像是“挤牙膏”,领导检查了,就搞一点,不检查就不搞。我们通过研讨的形式,让教师认识到教研不是想象的那么高深,不是额外增加的负担,而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三,教师们都不愿意写结题报告。说实话,幼儿园教师确实不擅长写作。有的教师跟我说,改到最后真的想哭,实在不想写了;第四,不晓得课题的成果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研究的成果,是以个案还是以量表的方式呈现?哪个更具说服力?我们很困惑。
记者: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你们想了些什么办法?
王莉:2008年,我们获得了成果奖之后,教研工作就全园铺开了。这时,我们发现教师们都不愿意搞教研。有教师抱怨说:又要喊我们搞游戏,又喊我们搞课题,又有那么多娃娃,我们怎能忙得过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跟园长建议,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后来我们就规定:在全园聘任教研组长、保教组长时,实行参研人员优聘优选;鼓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课题,承担课题负责人和主研工作,考核奖和评优晋职挂钩。参加课题活动经常占用业余时间,我们又争取到了经费上的激励政策。在《教研奖励方案》中制定了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及奖励标准,对承担课题、课题结题和获奖的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现在,多数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了。
记者:在如何帮助教师搞好教研方面,你们有没有一些探索?
王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对课题的过程性管理比较困难。开题过后,千头万绪的实践工作无从下手、难以坚持,课题开展比较松散。于是,我们以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让教研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比如说,每周一次业务学习会,每周各班两节实验班特色活动;每月两次教研研讨活动,每学期一次教学工作小结会。教学园长对教研资料和活动开展进行定期检查,每月批阅各种教研资料,并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进行指导。
记者:现在,你们对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是什么态度?
王莉:我们真的感觉到教研能够带来好处。我们不要求教师搞一个好大的题目,很小的题目也可以,也不要求一定申报奖项,最好是结合班上或者全园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也能够帮助教师自己成长。做课题的确很累,但收获还是很大。(记者李益众)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