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选专业 如何不再“错爱”
关注·2012高考选专业,如何不“盲婚哑嫁”
据统计,约1/3的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高考,会带来许多纠结,填报志愿便是其中让人挠头的选择题。答这道题时,学生和家长未必有清晰的思路,缺乏专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孩子的兴趣和潜在能力往往被忽略……据统计,每年有约1/3的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影响学习成绩。
最初的盲目报考,导致学非所爱,最终苦了学生、误了前程。学生与专业不再“错爱”,需要哪些帮助?
——编者
错报误选专业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其中,苦的是学生,浪费的是高校教育资源。“如果能够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的感叹每到毕业季总会悄然探头。虽然高校也在尝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转专业、双学位、按大类招生等等,但各种手段似乎都有各自的难处。选对专业,到底有多难?
迷茫
多数考生、家长选专业很盲目,“说起来有面子”成为理由
“如果不学新闻,我想做个理发师;如果不学生物,我想当个赛车手……”缘起某社交网站的一条个人状态,“如果不学体”日前流行于网络。有人认为,专业与梦想之间的假设关系,凸显了多数人在大学学习中,与梦想渐行渐远的事实。
“我本科学的是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一点都不喜欢。学得非常痛苦,感觉就是浪费了4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张悦感受很深切。为什么会选这一专业?“被专业名称给忽悠了。填志愿的时候,就是想选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只要是与信息相关的专业就填。结果进大学之后,才知道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竟然是门物理学。”回忆起四年前的专业填报,张悦悔意犹存。
张悦并不是个案,很多考生都是稀里糊涂填志愿、晃晃悠悠选专业、后悔不迭过4年。
只有少数人能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的认知。“现在只有10%的孩子对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有明确的想法。”长期从事高考报名咨询工作的姜萌说,“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填报志愿时,很明确地选择历史专业。虽然多数人觉得这个专业是个大冷门,但这孩子3岁就开始看《三国志》,初中时世界史已滚瓜烂熟,他的选择就是很明智的。结果他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都非常顺利和愉快。但是这种概率毕竟少之又少,多数人在选择专业时还是较为盲目。”
学生不知所措,站在背后的父母也备感煎熬。许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填志愿那几天,既想照顾孩子的兴趣,还得考虑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虽然知道不应该盲目跟风、选热门专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金融专业。也存在虚荣心作怪,感觉跟别人说起来有面子。”
据了解,不少家长还不了解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孩子的录取有怎样的影响。
通病
中学缺乏志愿填报指导机制,扎堆热门专业成常态
“如果不学体”让很多人意识到要拉近专业和梦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孩子和家长,直到填报志愿时,才开始考虑如何选择。
“填报志愿的时间太短。以北京为例,今年填报志愿的时间是5月12日到5月17日,短短几天时间,面对400多个专业,孩子和家长很难完全想清楚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姜萌对此也很着急,“学生若是在这几天内就决定未来4年甚至几十年的方向,难免过于草率。”
多数中学也没有对考生报考进行系统的指导,只是每年都会给学生发下厚厚一大本《高考填报志愿指南》。有着30年教龄的中学教师张弘说,“二模考试刚过,《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就发到学生手中。但《指南》内容太多、太庞杂,对专业的叙述少之又少,孩子们看了仍很迷茫。”
老师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据张弘介绍,中学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判断,很难体现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潜在能力。不少老师反映,当下最困惑的不是如何组织学生复习应试,而是如何指导学生与家长填报志愿。学校或者当地教育部门对学生报考的指导更是有限,最多也只是邀请一些高校实地开咨询会。这种做法有帮助,但效果不大。
社会心态偏功利,也加剧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填报志愿扎堆热门专业,成了近年来报考的‘通病’。受财富效应的影响,人们热捧经济专业,而对于‘机械’、‘地质’、‘石油’、‘农业’,就望而却步,认为专业太累、太陈旧。”张弘对此颇感无奈,“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其实恰恰需要这些专业人才。”
良方
专业误选的“补偿机制”仍应完善,及早职业测评、明确人生方向
现在,不少大学也在通过诸如转专业、修读第二学位等方式,为那些当初错选误选专业的学生建立“补偿机制”。但据反映,目前,这些尝试很难获得实际效果。
“修读第二学位,很多时候只能让自己的简历好看一点,不论是深造或是就业,鲜见有能以第二学位作为发展方向的例子。而且,在对第二学位的选择上,同学们更多地还是扎堆‘热门专业’,如金融、法律、外语。”武汉大学毕业生小程说。
转专业的政策也存在设计上的问题。“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弥补了填报志愿时盲目选择的影响,但不少学校有这样的规定:只有本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才得以获得转专业资格。规定的初衷是限制转系人数,但切入点却偏了,既然本专业学得很好,为何还要转专业,逻辑上说不通。”北京大学毕业生小杨说。
部分高校也在尝试从招生的源头进行改革,比如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专业课,在专业分流后进入不同专业领域学习。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进说,这种招生连接了大学的培养模式,“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
有高校教师认为,大类招生对学生来说,扩大了专业选择空间,而且给予了学生了解专业的机会,可以结合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理性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但从实际操作的案例来看,大类招生仍然存在专业分流时学生扎堆热门专业,导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出现。
姜萌认为,高校的改革和尝试需要时间,学生们不应该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此。
“孩子和家长应该从高中开始就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尽早对高校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求学经历,最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姜萌说,“现在,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缺乏‘恋爱期’,直接步入了‘婚姻殿堂’。这样的‘婚姻’不会太幸福。”
据了解,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进行职业测评和性格测评,测评结果可以对人生和职业规划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姜萌说,“能够应用测评软件——比如职业测评软件和性格测评软件的中国中学生少之又少,很多学生更是对这类软件闻所未闻。”
“我现在最期望的,是报考指南上大学对专业设置有明确清晰的介绍,或者高校在网站上清晰说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另外,大学各专业的排名应当明确。”正在备考的刘小小这样说。(张玲玮姚雪青)
相关链接:
教育部新规:2012年高考作文不能用古文写作
海南严肃考风 高考严重作弊将被停考1至3年
看似散文神韵无 高考作文如何避免"四不像"
携带电子设备将视为作弊 海南高考作弊重则停考3年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