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苏公祠:“此地能开眼界”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胡续发 时间:2012-05-22 09:37:04 星期二
 
 
苏公祠内苏公像

  苏公祠的由来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路过今美舍河边,发现此处有泉水,便指凿双泉,分别起名洗心、浮粟。五公祠内最早用来纪念苏东坡的遗迹,便是这两处泉井,只是后来洗心泉湮没,只剩下浮粟泉。三年后,苏东坡遇赦北归重经此地,受请为浮粟泉旁的一亭命名“泂酌亭”。

  浮粟泉、泂酌亭的开凿、建起,使得琼州百姓纪念宋代文学巨匠苏东坡有迹可循,有处可去,但是还没有像庙宇、祠堂那样的真正意义上具有祭祀性质的建筑。

  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纪念苏东坡的祠堂建筑,是南宋时期的东坡祠。梁统兴《琼台胜迹记》中记载,琼人建祠纪念苏轼由来已久,宋时已在东坡读书处建东坡书院,院中设有东坡祠,祠中有东坡石像。至元代,东坡祠已成为名闻海内的旅游胜地,当时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的“东坡书院”匾额,至今犹存。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琼州府认为,将东坡书院设在东坡祠内不便学子读书,于是将东坡书院迁往府城西门外街,腾出的地方用于建设东坡祠的附属建筑。如此,东坡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琼州知府蒋琪主持对东坡祠维修,并改称“二苏祠”,以祭祀苏轼及其幼子苏过。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年),琼州知府谢继科又将东坡书院迁回这里,并改名为“粟泉书院”,使祠堂与书院有了合二为一的功能。3年后,有一位叫载熺的广东学使在粟泉书院的原址上建祠,祠内主祭苏轼,苏轼牌位左侧是他的季子苏过,右侧是他的学生姜唐佐。从这时起,祭祀苏公的祠堂,接受奉祀的才为这3人,直到今天。

  清初顺治年间,琼州府同知马光对二苏祠也进行过大修。据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介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雷琼道台程莹将二苏祠改称为“苏公祠”,从此,苏公祠的叫法延续至今。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一场无情的台风将苏公祠夷为平地。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兵备道朱采始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重建。

  我们现在看到的苏公祠,基本上是1889年重建后的面貌。

  高大庄严苏公祠

  苏公祠修得高大庄严。参观苏公祠,游人往往会油然生出肃穆之感。

  苏公祠的大门前,树立着一座石碑坊,建于1936年。额坊上朝东南方向的石匾上书“思贤”二字。这个“贤”字,并不是

  古书上的繁体字,繁体字的“贤”上部左边是“臣”字,右边是“又”字。“思贤”牌坊的“贤”字上边左为“臣”字,右为“忠”字,意为忠臣贤人。

  苏轼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多朝,始终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却屡受排挤,多灾多难。但他对朝廷仍忠心耿耿,赤心不改,封建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十分明显。

  进入苏公祠前,有一座高高的大门。门前,摆放着一对抱鼓石和两对貔貅石刻。苏公祠大门两边的山墙呈“八”字形,门外南北两侧是高大厚重的墙壁,墙上涂着朱红漆。一对大木门已移至六檐栿下,其祭祀规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