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龚亚夫: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和改革
5月27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中国际课程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瑞思学科英语承办的首届国际化人才培养暨学科英语教育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的新清华学堂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先生应邀参加并发表演讲。
中国英语教育理念存在英本主义的误区
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多年,龚亚夫老师首先指出,我们英语教育的理念有问题,教学目标、现行教材等也有问题,接触语言的频度、教辅资料、民营辅导学校、测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理念的问题是什么呢?龚老师认为,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着国际上称之为英本主义的误区。英本主义要求在英语学习中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问路、看病、点菜等这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系的话题。按照英本主义追求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英美人的行为举止作为参照,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模仿英语国家人的行为举止。而龚老师认为,这种理念是英语教育的一个误区。
对交际教育思想的理解偏差使得教材内容出现问题
我们这么多年都在实行所谓交际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往,龚亚夫老师认为这个理解有很大的问题。以真实性为例,龚老师曾到一个农村去,教材上要求学生写的周末活动是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到业余辅导班去学跆拳道、到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等,要设计这样所谓的真实性的活动。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周末是下河捞鱼、上山挖竹笋等,这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所以这样一种教材的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对大多数城市孩子来说也面临相似的问题,龚老师最近到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可以跟上海和北京相比,但是那些孩子仍然感觉到教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什么?因为教材中很少有外国人想谈论的话题,学生学到的语言在与外国人真正交流时很少能用得上。龚老师深感这些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多表达方法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学生真正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时,学到的东西实际上用不上。
龚老师曾经和外语教学的泰斗许国璋先生交谈,许先生曾说,他们年轻时上大学并没有特意学打招呼、问路、点菜,但是他们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可以自由的交流思想。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使得他们言之有物。龚老师提出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反思。现在大多数的教材内容,比如说问路、购物、快餐点选食品、谈论天气等,往往是为了移民到英语国家,或者说为了到英语国家学习的学生而设计的。所以,龚老师认为,我们现在中小学的教学用了很多时间,却学习那些实际上在中国的环境下很难用到的内容。
英语考试导向存在问题
龚老师进一步指出,现在的考试、教辅图书、培训学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让学生写一个野营计划,但多少学生能真正有机会用英语谈论野营的问题呢?再比如说,现在的考试往往考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区别,其中有些甚至连英美人都不知道怎么区别。比如说twice和twotimes的区别;比如说大写的“可乐”可以加S,还是小写的“可乐”可以加S。龚老师对这种学习方法提出质疑——这样学习英语什么时候能学好呢!
国际语言权威理论的认同:通过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
针对现在对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解偏差,龚老师回顾,交际语言教学在70、80年代刚刚流行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观点,即所谓的真实性、所谓的语言功能并不一定是要仿照英美国家的生活环境和了解他们的习俗,而要作为学科,也就是subject-orientedapproach(学科教学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引起当时世界外语教学界的重视,现在这种问题显现了出来。这就是龚老师提到的很多教学内容让农村的孩子觉得很困难,让城市的孩子学了之后觉得没有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如国际教育权威Widdowson所认为,外语教学可以和学校的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历,这就是真正的交际,这就是真正的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而不是作为一种习惯用法来学习。
Widdowson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学校里孩子学习历史、地理、科学、艺术这些根据孩子的经验来设计的课程,同时外语与这些学科建立起联系,那么也就和外部的世界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所以,Widdowson认为学校的外语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进行学科的教学。
龚老师辩证地分析,学科教学在有利的同时也有弱点。有利,主要表现在学生真正感兴趣,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了解学科概念,这些学科背景知识都可以在学习英语时用的上。目前学科教育的弱点则在于课时少、合格教师少、接触语言的频度不高等这些问题。
龚老师强调,其实真正从语言的功能上来讲,用学科来学习这才是具有真实性的,才真正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在语言研究上有一个著名论断,人实际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一种是所谓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一种是认知和学术的能力。国际教育权威Cummins通过在加拿大的长期研究发现,真正到英语国家去,只需要1-2年就可以基本掌握个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即使4-7年或者5-9年都不一定能达到本族语人那种思维和认知的能力。研究表明,真正最难的不是问路、打招呼、看病,这些可能1-2年就学会了,真正难的是认知的能力!
学科英语教学是解决中国英语教学现实问题的可行途径
龚亚夫老师综合论述,在现在中国的情况下,用英语来学其他的学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现实难题的出路。龚老师引用Cummins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两种语言是像海上的冰山一样,是两个不同的山头,但是实际上在水下,它们的概念是一样的。对照到英语当中,比如说“诚实”,在英语中和汉语中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有了母语的这些概念,那么他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只不过是变换一种语音、发音、语法,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龚老师同时提醒大家,进行学科的融合是英语教育的可行途径,但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比如说,需要有合格的教师、适当的教材,学生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龚老师特别提出应该纠正学英语越早越好的流行观念。他认为“早学”必须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不是开始学习的年龄,而是接触语言的频度。如果没有足够的接触语言的频度,例如一个星期只学一两节课,学得再早也不一定能学好。龚老师明确指出,学习英语有两个很大、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一是学习频度,即接触语言的频度。这两个问题在学习外语当中非常关键。
测试改革势在必行
龚亚夫老师在演讲最后提出,如果英语教育要想真正的改革,还要对测试进行改变。龚老师透露给与会者一个好消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准备测试改革的项目,希望通过对各地命题者的培训来改变中国的考试,改变中国考试的目标,改变中国考试的内容。龚老师充满信心地表示,相信经过5年或者10年的耐心等待,我们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龚亚夫老师对我国英语教育现状所做的深入分析,以及对英语教育改革提出的中肯意见和明确方向,在论坛上获得了广泛共鸣,给予了与会者很大的启发。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