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海南贝雕:聆听大海浩瀚的声音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祝华 时间:2012-06-11 14:48:53 星期一

    从远古走来的贝雕工艺

    关于人与贝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五万年前。

    远在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据史料记载,大约5000—6000年前,我国沿海地区及其附近岛屿生活着众多的原始人群,他们居住的地方现在都堆积有大量的贝丘,贝丘中有蛤蜊、鲍鱼、海螺、长蛎、玉螺等20余种贝类化石,许多贝壳上有钻孔,显然曾经作为装饰品使用。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有关巫觋的墓葬,还发现有三组用蚌壳摆塑的动物形象。商代到秦代,贝类中的一种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这就是贝币。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甚至还出现了马饰、车饰。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三成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色泽,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俗称“螺钿”,这种工艺目前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宋、元前后,中国民间的“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已经十分流行,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及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     

    海南贝雕也源远流长,在古文献中已有诸多记载。晋代郭璞在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曾说到鹦鹉螺,“螺大者如斗……可以为酒杯。按今所谓鹦鹉者,出南海。”宋代周去非在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中,也说道,“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螺之类不一,有哆口而圆长者,曰螺杯;有阔而浅,形如荷叶者,则曰潋杯;有剖半螺色红润者,曰红螺杯;有形似鹦鹉之睡.朱喙绿首者,曰鹦鹉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也有关于砗磲的记载,“海物有砗磲,蛤属也,大者如萁。背有磲垄如蚶壳。故以为器,致如白玉,生南海”。”

    可见,早在古代,海南贝雕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海南大学美术教授牧之认为,海南贝雕取材自然天成、创作别具风格,在我国艺术园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