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6日电 (记者余靖静)13岁的杭州女孩薛逸歌,近日作为“少年大学生”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奥地利国立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据了解,这是该音乐学院2012年在中国招收的唯一一位“少年大学生”。
据介绍,创立于19世纪的奥地利国立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是世界著名音乐学院。根据欧洲的法律,大学生入学年龄要满18岁。如果学校要录取“少年大学生”,首先必须由专家鉴定其为“天才”。
不过,薛逸歌从不自认为是“天才”,她的父母也不这么认为。“就是个乐感不错的小家伙,话还不怎么会说的时候,就会咿呀咿呀唱了,常常唱上两个小时。”母亲回忆说。父母琢磨着是否要尊重这种“爱乐”的本性,4岁起尝试让她练习钢琴。
薛逸歌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这一选择令朋友们疑惑现在的钢琴路不好走,你们怎么还让孩子去学?“我们只是让孩子接触她感兴趣的事物,并没有期望她要成名成家。”母亲说,“我们最看重的是孩子自己的快乐和充实。”
翻开薛逸歌幼儿园时弹过的琴谱,乐句旁是她所涂鸦的太阳、月亮、大树、天鹅等。“其实音乐有时更像游戏,英语、德语中的‘弹钢琴’,动词都是玩的意思。”母亲说。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原则成为这对父母的准则,他们认为,“一个人的钢琴再棒,如果连烧开水这样的自理能力都不会,那这样的人生是有缺陷的”。
除了弹钢琴,薛逸歌爱画画、爱阅读、爱旅行,也爱“围观”父亲练习毛笔字。父母从不因为这些会占据学琴的时间而反对。“为了钢琴而钢琴,没有后劲。”母亲说,一些看似与钢琴无关的东西,会适时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音乐只是一种倾诉,没有名次。”广泛的兴趣让薛逸歌常有“通感”在鼓浪屿看着海浪拍向礁石、冲向天空,她仿佛弹奏大和弦往上扬起;看爸爸练书法,她发觉,书法最美的不是笔画本身,而是笔画之间的气韵、走向,钢琴也一样,最美的是音和音之间的空间和走向。
当然,学琴并非易事。小学的六年里,在老师的支持下,薛逸歌每天基本只上半天课,花四、五个小时练琴;除了在杭州找老师辅导,每周还去一次上海求师……家里人教导她,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如果又想学得比别人好,又想玩得比别人多,只能讲效率。
“对学习钢琴的孩子来说,最终是否以钢琴为职业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看重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她是否收获了很好的品质。孩子在文化学习上体现出主动和高效,我们要感谢练琴培养了她的务实品格和钻研精神。”母亲说。
10月即将赴奥地利求学的薛逸歌还记得,童年时母亲曾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她说,“如果你的心灵角色和社会角色相吻合,你就会感到幸福。内心喜欢什么,就要去追求它”。
(余靖静)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