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织绣龙凤麟祥图龙被。 黄花梨鼓:体现黎族同胞高超技艺
在众多的藏品中,袁金华丝毫不吝惜对黄花梨鼓的赞美。
黄花梨鼓由一段长60多厘米,直径38厘米的黄花梨掏空中间后,两端用鹿皮包裹而成,鹿皮成了鼓面。黄花梨鼓的鼓面制作没有使用一根铁制钉子,全部由直径为30厘米头大尾细的黄花梨穿钉来制作。遗憾的是,鼓的一边破了一个洞。
老袁经过对这个鼓多年的研究后认为,这个鼓至少是明代以前的文物。穿钉头大尾细,在打鼓时起到了震动的作用,产生了动听的共鸣音。这样的鼓敲打起来要比一般的皮鼓声音更脆更优美,这种工艺早已失传,在海南的汉族地区也没有发现过,体现出了黎族同胞高超的制作工艺。
1997年9月,袁金华到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考察黎族文化。在当地一个黎族村落负责人的家里,老袁注意到了放置在角落里的一个黑色木器,看上去似乎有些年头。他用手试着掂量了这一木器,足有30斤重。直觉告诉老袁,这木器绝非普通之物,因为一般的木器不会有这样的重量。
老袁随后从这位负责人家人的口中得知,这个木鼓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器物,只有祭祀和重大节日才会敲打。晚间,老袁和年逾古稀的这位负责人吃饭时,聊到了木鼓的事情。这位负责人告诉老袁,木鼓的材料是黄花梨和鹿皮。这下老袁被震撼了,这个木鼓材料贵重,历时长远,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袁金华当晚就提出要购买这个木鼓,但遭到拒绝。
(编辑:韩静)